论盗窃罪中地扒窃行为.doc

  1. 1、本文档共10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盗窃罪中的扒窃行为 1、相关定义 1.1、扒窃的概念 扒窃入刑后的首要问题就是扒窃的概念问题。虽然2013年最新的司法解释阐 5 释了”扒窃”的概念,但与之相关的争议并未停止,对于扒窃的概念依然众说纷 纭。作为法定的概念,扒窃的界定是司法认定讨论的前提,要想更好的在司法实 践中理解和适用,首先需要对扒窃做出严谨而科学的学术定义。 1.2、扒窃的概念之争 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扒窃是指从别人身上偷窃钱物的行为。从法学角度来讲, 最新司法解释界定扒窃行为是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他人随身携带 的财物的行为。相比语言学对扒窃的定义,最新司法解释缩小了扒窃的概念范围。 然而,虽然该解释有意对扒窃行为和其他盗窃行为做出区分,但对扒窃行为的界 定依然有些欠妥。扒窃的概念作为研究扒窃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我们理应对其 做出更科学合理的界定。目前,学者对扒窃概念的解读存在诸多争议,大致有以 下几种:(1)扒窃是指”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公共场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趁人不 备,采取不同的掩护手法,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秘密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 行为”;(2)扒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行 为”;(3)扒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不同的掩护方式,采取一定技术手段 或者其他秘密手段,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公私财物的行为;(4)扒窃是指行为人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公共场所秘密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行为;(5)扒窃是 指在公共场所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行为;(6)扒窃是指行为人在公共交通 工具或者公共场所,以非暴力,取走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行为;(7)扒窃是 指采用割包、掏包的方式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行为;(8)所谓扒窃,是指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在车站、码头、商场等公共场所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行 为;(9)扒窃是指行为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采取 秘密窃取的方式,从他人身上获取财物的行为;(10)扒窃是指侵入他人贴身范 围、盗窃他人贴身携带的财物。11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上述各类观点对扒窃的犯罪目的、犯罪地点、犯罪手段、 犯罪对象方面都存在激烈的争议。 6 扒窃的犯罪目的之争 在这一问题上,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种观点均认为需要将扒窃的定 义限定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前提下,而另外六种观点在对扒窃行为进行界 定时并未明示行为人在主观上需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传统刑法理论在对财产 类犯罪的认定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非法占有目的必要说,另一种是非法占有目 的不要说。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也都采取”非法占有目的必要说”的观点。 故而,有些论者认为在对扒窃下定义时,应该明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扒窃的概念中不必要求一定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本义上来分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字面 上的含义是以非法掌握或控制财物为目的。根据犯罪构成要件,扒窃型盗窃罪的 主观方面是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本义完全符合故意的内容。但是,笔者认 为,非法占有目的是否囊括了”故意”包含的所有内容,值得商榷。首先,在现 实生活中,有些人实施扒窃仅仅是因为好奇或追求刺激。富裕白领、酒店厨师、 孤独老人等扒窃成瘾的案例屡见不鲜。有这样一个案例:王某是一家大饭店的老 板,偶然的一次顺手牵羊中,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心理满足,自此以后便一发不 可收拾。其实,他偷的东西多扔在家里,没有动过。王某被抓后如是说:”轻而易 举偷来别人的东西,感觉很刺激,心里莫名的兴奋、高兴,还有种说不出来的感 觉”。在这个案例中,王某扒窃只是因为喜欢扒窃东西的那种刺激感。换言之,王 某实施扒窃并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而是以追求刺激为目的。其次,有一部 分人是以训练技术为目的的。这部分人不是惯犯,而是刚刚学会扒窃技巧的新扒 手。他们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往往通过实际操作来熟悉和掌握技巧方式。最 后,有些人扒窃没有目的。比如胁从犯,虽然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在主观上明知 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但其内心并不愿意或者不完全愿意参与,笔者认为,这 种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是没有任何目的性的,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第二,从刑法其他罪状来分析。刑法条文中,仅有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和信用卡诈骗罪这 4 个条文明确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其犯罪 构成的必要构成要件要素。而不论是财产型犯罪还是暴力型犯罪,绝大多数的犯 罪概念中都没有明确表述其犯罪目的,但大家一定清楚隐藏在其背后的犯罪目的。 如抢劫罪、侵占罪、敲诈勒索罪等财产型犯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非法拘禁罪、 绑架罪等暴力型犯罪以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为目的和以勒索财物或其他目的为 目的等。基于此理论,扒窃的概念中不应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