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及国际传播.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吐量;金苤壁窒皇垦匿篮量_E害盈 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 一 叶 皓 I内窖摘要】 公共外交的核心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央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 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 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变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 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 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 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丈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 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时蓑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 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 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问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关键词】 公共外交;国际传播;主流媒体;新媒体;民间大使 在2009年召开的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胡继承了传统外交工作的诸多特征,又倚重和借助大众 锦涛主席指出:“开展好公共外交直接关系到我国国 传播,实现国家层面对国外大众的外交。其核心的本 际形象,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 质区别就是通过传播来影响国际公众的态度,塑造本 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在现代国际政 国形象。 治研究领域,公共外交作为一个术语,早在上世纪 当今世界,作为身处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和历 60年代就由艾德蒙·古利恩提出。他认为,“公共外 史背景下的国外公众,其对一个国家的认知和态度。 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 在很大程度上由媒体主宰。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国际 产生的影响。”汉斯·塔克则直接把公共外交描述为 传播是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是决定公共外交成败的 “由政府开展的塑造海外交流环境的努力”。美国作 重要因素。没有传播。就没有公共外交。本文试图分 为现代公共外交最早的实践国,其国务院把公共外交 析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关系,特别是就如何有效地 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 借助国际传播来提升公共外交水平作一探讨。 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 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 一、公共外交新格局:传播决定国家影响力 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 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受众”的态度。在很大程 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日本外务省的定义则 度上,取决于媒体所提供的“拟态环境”。“拟态环 是“为在国际社会中提高本国的存在感,提升本国形 境”理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即由美国学者李普曼提 象,加深外界对本国理解,以对象国民而非政府去做 出。其逻辑基础就是,受个人的时间空间限制,绝大 外交工作,包括政策发布、文化传播、对外广播”。 多数的公众,只能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外部世界。因 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也对公共外交的定义、意 此,人的态度和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理解, 义、条件以及与公共事务、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的差 而变成对媒体提供甚至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 异,进行了介绍分析Ⅲ。一般认为,我国的公共外交 反应。这个理论对于公共外交的意义在于:国际传播 以政府为主导。以外国政府和公众为对象,以国际传 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 播、公关和交流援助为手段。以影响外部公众态度、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媒体为国际受众提供了一 推进本国外交工作为目的,社会各界普遍参与,向国 个有关国家的基础信息流,然后国际受众根据自己特 外公众介绍我国国情和理念。传统的政府外交,是一 定的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