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胡菲:表面活性剂对药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影嗡
第一章 序 言
表面活性剂分子是由非极性的疏水基(hydrophobicgroup)和极性的亲水基
(hydrophilicgroup)组成的双亲分子。根据表面活性剂亲水基的类型,可以将表
面活性剂分为离予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又可以分为
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能组装形成各种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
合体,主要包括:胶柬、微乳液、溶致液晶和泡囊等。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
体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在日用化工、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医药卫生、食品工
业、石油开采、矿石浮选、纺织印染和环保等领域‘卜7j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且与生
命科学和仿生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是研究生命奥秘和发展仿生技术极有价值的体
系。
1.1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体
1.1.1胶束
当表面活性剂达一定浓度时,在溶液中会从单体缔合成胶态聚集体,即形成胶
束(mieelle)。溶液性质发生突变时的浓度,亦即形成胶束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
micelle
浓度(critical
说,利用表面活性剂溶液物理化学性质的突变皆可用来测定其c肼c。常用的方法有
表面张力法、电导法、循环伏安法、光散射法、染料法等ts-131。
胶束在水溶液中可呈球状、椭球状、扁球状、棒状、层状[14-181等不同的形态,
其基本结构包括疏水性内核和亲水性外层两个部分。一般内核与外层之问还存在
一个由CH2基团构成的栅栏层。在非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聚集形成反胶束,此
时亲水基构成内核,疏水基构成外层。
当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一般先形成聚集数为20_80的球
型胶束【191。球型胶束~般由胶核、栅栏层、界面层组成。内核由彼此结合的疏水
6 扬州大学硕士论文
基构成,形成胶束的非极性微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胶束表面由极性头
离子、与极性头结合的反离子及溶剂水共同组成的Stern层构成,其表面粗糙不平,
变化不定。在此界面之外,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有反离子扩散双电层,
该层由未与胶束极性头离子结合的其余反离子组成(见图1.1)。
术
●紊水基
X复离子
一琉水基
滑动面
栅栏层
界面层 扩散双电层
图1.I胶柬结构不意图
胶束的主要用途在于它的增溶作用,即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物在表面活性
剂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会显著增加。因此,胶束体系可作为两相反应的微反应器,
对某些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口01,或用于物质的分离和富集。
1.1.2微乳液
乳液”为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分子界面膜的作用下生成的热力学稳
定、各向同性的、透明的分散体系。微乳液通常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
油、水或盐水等组分在合适配比下自发生成的热力学稳定、均匀透明、各向同性
的分散体系口1甜】。表面活性剂在油中能形成反胶束,加于反胶束溶液的水进入反
胶束内核,先与表面活性剂极性基结合,以水合的形式存在,随着增水量的增加
形成微水相,可得到反相微乳液[25-271。
微乳液在结构上主要i玎分为三种: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和双
胡菲:表面活性剂对药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影响
连续(BI)结构(图1.2)。微乳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体系中油水界面的曲率,具
有弯向油相的界面体系趋于形成油包水型微乳液(W/O),具有弯向水相的界面体
系趋于形成水包油型微乳液(O/W),当界面曲率很小时趋于形成双连续相(BI)。
(a) (b) (c)
图1.2微乳液结构示意图
(8)油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金黄色葡萄球菌非编码RNA-L8以及TRAP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pdf
- 谷胱甘肽发酵代谢调控及动力学的研究.pdf
- 人参皂苷Rg1对铅致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损伤的影响.pdf
- 不同电子供体对Desulfovibrio+dechloracetivorans+strain+SF3金属还原的影响.pdf
- 风险投资参与下R%26D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pdf
- 水体Cu-%272%2b-对无齿相手蟹(Sesarma+dehaani)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pdf
-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条件下通行能力及改善措施研究.pdf
-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森林认证的影响因素研究.pdf
- 丽维凝露对去卵巢SD大鼠生殖道衰老萎缩及阴道ER-β影响的实验研究.pdf
- RKB%2fAkt在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中的功能研究与分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