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一}
我国畜牧业 农业特色 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 * 中国商品棉基地分布图 商品棉基地 江汉平原 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 黄淮平原 南疆绿洲区 棉花:喜温好光作物 中国糖料生产分布图 南蔗北甜 甜菜 甘蔗 台湾 福建 广东 广西 云南 四川 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自治区 新 疆 甘蔗:喜高温,需水肥量 大,生长期长 甜菜:喜温凉,耐旱耐盐 碱,生长期短 中国油料作物分布 花生: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地位 最重要的油料作物 中国油料作物分布 油菜分布范围 南迁北移 黄淮海平原 辽宁 黑龙江 华南地区 长江流域 油菜:喜凉作物,对土壤 要求不严,适应范围 牧区畜牧业与农耕区畜牧业的比较 农耕区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 饲料来源 生产对象 主要产品 生产方式 地位 次 主 放牧 舍养 皮、毛及肉、奶 肉、蛋、奶、禽 马、牛、羊、骆驼 猪、牛、羊及家禽 天然牧草 秸秆、饲料 东部农耕区牲畜数量占全国80%,其饲养和放牧的有哪些有利条件? ②秸秆、饲料丰富。 思考: ①南方山区山地草坡多; 有利条件: 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 有利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光热 充足,地形;地形平坦,土 壤:土壤肥沃 不利条件 三大障碍:旱涝、盐碱、 风沙 有利条件: 与高原比较,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改造措施 节水农业、跨流域调水、 兴修水利、鱼塘—台田、 排灌结合、引淡淋盐、生物措施 有利条件: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地广人稀,地价低。 不利条件: 水源紧缺 改造措施 植树造林、节水农业 改造措施 大棚.培育良种 不利条件: 与我国东部相比,热量不足 不利条件: 冬季温度低,热量不足, 改造措施 温室、培育良种 ①耕作业: 东部季风区 ②坝子农业: 云贵高原 ③灌溉农业: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④绿洲农业: 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 ⑤河谷农业: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 谷地. (城郊农业:大城市郊区) (4)简要说明两省农业结构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 例4(07重庆)图8是我国甲乙两省2005年农业产值结构图,图9是两省耕地面积变化图。 (1)说出从乙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线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变化规律:由少到多。 原因:距海越来越近,夏 季风影响越来越强 (2)00-05年期间,两省耕地变化的共同趋势 。 两省耕地变化绝对量较大的省是 (省名)。变化率较大省是 (省名)。 耕地总量下降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变化的原因。甲省在耕保护中应采取的最主要措施。 原因: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减少。 措施: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甲省以种植为主,畜牧业和渔业也占重要地位;乙省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也占重要地位,渔业比重低。 种植业50% 牧业35% 渔业11% 林业4% 12% 平原 9.9% 丘陵 18.8% 盆地 26% 高原 33.3% 山地 各类地形所占比例 农业产值构成 是否合理? 例1(08年全国文综)张某承包了O.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当地1月平均气温3℃。完成(1)~(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B A 20.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 ) A.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B.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21.上述四种农作物优势产区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 ) A.自然条件 B.交通条件 C.劳动力因素 D.产业化基础 22.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B.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C.因地制宜发挥地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