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自序
上世纪90年代,我从中医心理学转向探索分子中医学,埋首“肾
虚”遗传及寒热基因的研究之中,十载寒暑,一晃而过。当新加坡世界
科技出版公司约稿时,才回成都找出放置十年多的 《男女心理差异》书
稿。挤乘坐飞机的空隙时间,一翻开书稿,便浮想联翩,当年的情景跃
然纸上,“漫卷诗书喜若狂”,思绪万千,当晚竟不能成寐。
在“ 中医心理学”艰苦创学的上世纪80年代,成都中医学院 (今成都
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理学研究会总有一两百名学生积极地活动着,有志
趣追随我创立这门新兴的学科。他们不满足于泛泛读书,屡次要我布置
研究课题,一次我一口气说了20个题目,其中大家最感兴趣的便是这
个“男女心理差异” 。于是我组织同学温习已知,开发未知,追踪国内外
的研究动态。同时自编了一些心理测试,如不转头看乌龟测试意志控制
力,用梯形纸折射出男女空间知觉,两手分别书方圆测试注意力的分
配,对幼儿玩耍时攻击行为的评分等;又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一套新的问
卷,深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成人、老年进行调查问卷。颜世
富、周萍、赵碧涛、王友军、吴萍、田青、田和炳、吴亚玲、卢涛等一
大群同学及女儿王若冰都参与其中,当得到一些初步结论时,便一气呵
成,完成此著。在上述研究中,最优秀的学生是颜世富博士,现在他已
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心理学副教授,创建了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
并任常务副主任。
中国浩瀚的典籍及中医书海中,关于男女心理行为差异的观察与记
载,都很零散、很简略,相当有限。我们便延伸心理科学的理论,发挥
中医心理学原理,结合问卷和测试的第一手资料,明确提出了“男女成
才规律”、“阴阳性差学说”等命题。本著着重讨论了“阴阳性差律”,它
包括差异律、推移律、两极律和等价律等,并力图论证它。当然,我也
希望这些规律总结得科学些、正确些、完善些,而能表现出适用性、客
观性、有效性。10年后,另一位杰出学生周萍博士,在晋升湖南医科大
学医学心理学副教授后,还保存着当年手书的插图 (本书第119页),
她说:“王老师,我就是按当时研究女性成才的双曲线规律走过来
的。”当年,“不足为外人道矣”;今天,公开地出版此著。相信定会有
更多的人从书中得到益处,这是我的一个心愿。另一个心愿是以此著、
此论、此说与心理学界老、新学友们交流。
尽管目前分子中医学、行为遗传学、基因心理学对我个人来说,更
具有挑战性、更富有吸引力,一张基因芯片一下就展开了3万个基因
的“迷宫”,需要多少才华和时间去“攒” 。但是,对于我奋斗了大半生的
中医心理学,思辨性的理性研究,宏观的整体探索,仍值得永远的品
味。今天,这本书如此精美地奉献在我们的面前,衷心感谢世界科技出
版公司伯乐式的策划与开发。
王米渠
2002年12月6 日
写于新加坡金文泰
第一章 阴阳性差学说:引论
一 73种差别多与少—— 男女心理差异纵列
男女生理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既有身高体重数量之异,又有男女生
殖器官之别,这些是“硬”指标,可以直接测定,然而男女心理上的同与
异,却难以直接测试。尽管心理学家也采用性度、智商、调查等办法,
却只能对“软”指标作出间接的测试,而且方法还是很有限的。简言之,
对男女心理差异的高层次问题,目前研究尚不成熟。故男女心理上有无
差异;若有差异,其程度如何;是否有本质差异,这些是长期以来争论
不休、悖论丛生的问题。
有人把男女心理差异推向了极端,划出了一条可怕的、巨大的、不
可逾越的鸿沟。而另一些人则怕讲心理差异会影响男女平等,从而矢口
否认男女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都是片面的。我们认为男女之间心理上
是肯定存在着差异的,它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男女生理因素差异所形
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关。男女心理差
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某些方面还比较明显,但是它并不像那些偏见者
夸张的那样可怕,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是可以消除男女
之间某些不合理的差异。而今天,正确地、客观地认识这种差异的性质
及程度,无疑对发挥各自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