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一一总结.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促织一一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全文特点概括 5、借古讽今的笔法。 借明朝喻清朝. 6、细腻的心理描写 《促织》是一篇借前朝故事,讽刺现实,寄托“孤愤”的佳作,它是一篇揭露封建皇帝荒淫无道的愤怒的控诉书,也是一幅人民在横征暴敛下无法生存的凄凉画。作者鞭挞了宫廷生活的荒淫无道,揭露了大小官吏的贪婪暴虐,寄托了作者对备受欺凌压迫的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旨小结: 艺术特点: 1.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运用对比手法,使主题和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3.运用细致入微、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 4、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式多样化。无论是叙述故事,描写场面,还是人的对话,作者所调遣的语言,都能曲尽其妙,恰到好处。 1、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整个故事情节由“征虫—捉虫—得虫—化虫”一条主线贯穿。 2、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比如写成名捕捉蟋蟀时,根据具体情况作了有区别的描述,情节细腻,心理真切。 3、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成名儿子死后“复活”,且化为蟋蟀,本属子虚乌有的事,但在作者笔下却演绎得绘声绘色。 全文特点概括 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对照朗读第1段、第9段。“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个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人命如玩小虫。 ②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体会本文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怒 悲 喜 愁 惊 喜 劣 喜 恐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小结: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 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荒淫 ,官贪吏虐,致使百姓家破人亡的罪恶现实。  返回主页 表现手法 表 现 手 法 详略安排 文笔变化 虚幻情状 详写捉虫曲折过程 略写献虫层层受惠 粗笔勾勒故事开端 (饱含同情) 工笔描述发展高潮 (饱含同情) 粗笔勾勒故事结局 (辛辣讽刺) 心理描写,细腻合理 情景描写,逼近生活 情节曲折 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 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而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忽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成名的内心变化,写得错落有致,其时悲时怒时喜时愁。人物的心理刻划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密相联系——区区小虫系着成名一家之祸福争危,得之则化祸为福,失之则大难临头,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怒 悲 喜 愁 惊 喜 劣 喜 恐 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官府之从侧面暴虐,社会之黑暗,人民所受灾难之深重。 失虫( ) 怒 失子( ) 悲 子醒( ) 喜 笼虚( ) 愁 复得虫( ) 喜 虫劣?( ) 恐 斗虫( ) 大喜 鸡进( ) 骇 虫赢( ) 益喜 试通过《卖炭翁》《石壕吏》《捕蛇者说》三篇与《促织》的比较,说明《促织》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独到之处。 ①《卖炭翁》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宫市”,名义上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实际是任意勒索,掠夺。 ②《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中,唐将郭子仪等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全线崩溃。后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成此篇。 ③《捕蛇者说》结尾写:“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