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理生理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热{病理生理学}

Tragen Sie hier den Text Ihrer Fu?zeile ein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内毒素、外毒素的比较 真 菌 螺旋体 二、内生致热原(EP)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前列腺素E (PGE) PGE注入动物脑室引起发热,潜伏期比EP短 EP诱导发热期间,动物CSF中PGE水平升高 PGE合成抑制剂解热的同时也降低了CSF中PGE水平 Na+/Ca2+比值 脑室内灌注Na+升高体温, Ca2+降低体温 EP先引起体温中枢内Na+/Ca2+比值升高,促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环磷酸腺苷 (cAMP)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 一氧化氮(NO)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的时相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 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高热出现烦躁,谵忘,幻觉 小儿高热引起热惊厥 体温上升1℃,心率增加18次/min 心率增加超过150次/min,心输出量反而下降 心率过快,收缩力加强,增加心脏负担 寒战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高温持续期和退热期,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三)呼吸功能改变 血温升高,刺激呼吸中枢并提高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 代谢加强,促使呼吸加快加强 (四)消化功能改变 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 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一定高温能灭活对热比较敏感的微生物 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 发热也可以降低NK细胞的活性 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抑制或者杀灭肿瘤细胞 红外线直接辐射 全身热水浴 体外热循环 思考题 1.发热、过热、内源性致热原的概念 2.发热的机制 3.发热三期热代谢的特点 4.内源性致热原及中枢发热介质各包括哪些? 5.发热时糖、脂肪、蛋白质以及维生素与水、电解质代谢的变化特点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糖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原贮备↓,乳酸↑ 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症、消瘦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 水、电解质代谢:体温上升期: 尿量明显减少。 高热持续期: 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体温下降期: 尿量恢复、大量出汗。 (二)循环系统功能改变 (一)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二)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一)治疗原发病 (二)一般性发热的处理 对于不过高的发热(体温40℃)又不伴其他 严重疾病,可不急于解热。 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予 以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 (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1.高热(40℃)病例 2.心脏病患者 3.妊娠期妇女 4. 解热措施 (1)药物:水杨酸类,类固醇,中草药 (2)物理降温 咸宁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陈红霞 * * 病 理 生 理 学 第六章:发热 陈红霞 2009. 03 本章主要内容 概述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3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4 第一节 概 述 一、相关概念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 一昼夜上下波动不超过1 ℃ 。 正常体温: 腋窝 36.2—37.2 舌下 36.5—37.5 直肠 36.9—37.9 体温升高 生理性 剧烈运动 病理性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 应 激 产热过度 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障碍 发热概念 致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 (0.5℃) 发热激活物 EP细胞 EPs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热↑ 散热↓ 体温升高 凡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 EP),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包括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 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 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 病毒 真菌 螺旋体 疟原虫 葡萄球菌 链球菌 白喉杆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 可溶性外毒素 致热外毒素 白喉毒素 (1)革兰阳性菌 细菌 (2)革兰阴性菌 大肠杆菌 淋球菌 致热成分:脂多糖(LPS)或称内毒素(endotoxin,E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