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时的教育哲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杨时的教育哲学.doc

  关于杨时的教育哲学 杨时的教育哲学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杨时的教育哲学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教育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杨时的教育哲学产生于教育实践之中,既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亦源于主体的内在自觉,更是其自发性的彰显。杨时强调“学以至圣”,重视“尊师重教”;他认为教育客体应该“精思力行”、“学于六经”;此外,他还注重教育环境的选择。杨时教育哲学对当代具有重要的启迪。   关键词:杨时;教育哲学;尊师   2095-0829(2012)04-0040-05   杨时(1053—1135),北宋学者,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今属福建)人,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1]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进士第,授汀州司户参军,但他调官不赴,学于程颢,后又学于程颐。杨时一生都在致力于理学的深究与传承,他是理学由北传南的关键人物。程颢对杨时极为赞赏,曾曰:“吾道南矣”。在继承“二程”理学的同时,杨时对理学又有着深刻的见解,其学术成果显著,享有“程氏正宗”“、闽学鼻祖”的美誉[2]。“嘉元年,丙申岁(1056)先生四岁,入村学。”[3]自此,求学与讲学伴随着他的一生。其求学及教学足迹遍布洛阳、无锡、邵武、武夷山、将乐等地,且培养了罗从彦、吕本中、张九成、胡宏等理学名家,堪称“师表千古”的一代教育大家。杨时一生著有《列子解》、《孟子义序》、《周易解义》、《二程粹言》、《龟山集》等。其著作蕴含着深奥的教育哲学思想,此乃对宋代理学教育及后世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杨时教育哲学的缘起   杨时的教育哲学产生于教育实践之中,是其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杨时有着四十七年的讲学生涯,他对理学的求索与探究更是伴随其一生,因此,杨时的教育哲学是其基于实践出发的一种教育反思。事实上,奠定杨时教育哲学产生的实践基础有两个方面的向度。其一,杨时本身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对学术的追求、理学的求索,奠定了杨时从教育客体出发,对教育实践的深刻认识及反思。杨时首先是教育的客体,对学知的不断探索与诉求是杨时的愿望。实际上,杨时的勤奋好学及天资聪慧,最终使得杨时能成为“二程”理学之传承者。“五年(1060)庚子,先生八岁。善属文,人称神童。”[4]“四年(1067)丁未,先生十五岁。潜心经史,游邵武学。”[5]辛酉四年(1081)杨时前往颍昌,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程门四大弟子)。程颢去世后,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元八年五月,杨时投于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那时,杨时已四十多岁,而且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对学术的无止境追求、对理学的无限探索是杨时一生的夙愿,即便到了晚年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写成《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等著作。故杨时作为教育的客体或受众,真正地做到了对教育实践的深刻认识,建构了他对教育活动的全面反思。其二,杨时由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的转变,使得杨时对教育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杨时不仅在教育的角色上发生了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他对教育审视的视角发生了转变,这为他教育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六年癸丑先生二十一岁礼部试下第补太学生归乡讲学于镛州含云寺”,[6]自此,开启了杨时的讲学与治学生涯。其后在无锡、邵武、武夷山、将乐等地讲道,治学。史料载,杨时身为教育主体,有着四十七年治学生涯,他曾主办了无锡东林书院,培育了一大批江南名儒。可见,杨时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切实地促使了其个人教育哲学的诞生。   杨时的教育哲学源于主体的内在自觉,是其自发性的彰显。杨时身为封建理学教育的士子,对学问的追求及对治学的探究,必定沿着先人的足迹前行。尽管在教育实践之中,杨时的教育角色曾发生悄悄地转变,杨时从教育客体一跃成为教育的主体,但是,杨时的这种转变也很难逃脱先人的轨迹。究其因,如同先人一样,杨时的学业优秀是其飞跃的根本之因。故杨时必定如同先人走过的教育之路一样,不可避开地在治学的生涯之中艰辛地探索。实际上,杨时的教育哲学是其主体性的内在自觉,是杨时内心里对教育的一种强烈呼唤。杨时这种对教育的自觉呼唤,与其说是杨时的一种教育梦想或寄托,更不如说是杨时教育哲学的一种自发性彰显。究其史料及杨时年谱,不难发现,杨时四十七年之多的治学生涯以及近一生的求学历程,有着清晰的教育轨迹。杨时自我对学术的探究,特别是对学习策略上的探索与反思,使得杨时在学生时代即对教育实践进行着有作用的摸索,这不仅为杨时的学业优秀打下了基础,更为杨时对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此外,杨时角色转变后,对教育实践、教育策略及教育目的等皆有着自觉性的反思。事实上,杨时在教育实践上曾有过惊人的一笔,他曾编写过《勉学歌》,以此来鼓励与劝勉儿童致力学业。“此日不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