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环及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按下列选项中反映的现象的成因关系,将选项的字母填入下图适当的方框内。 (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三)垂直分异规律 ★岩石、成土母质、土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化学元素 岩石 成土母质(岩石风化物) 土壤 风化作用 物质基础 矿物养分最初来源 (氮除外) 粒度 质地 化学成分 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 (酸性岩) (碱性土壤) (酸性土壤) 气候与土壤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cm ,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红壤的基本特征是呈酸性,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原因是分布在湿润和高温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大量分解。 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腹地和干旱地带,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其形成发育过程。 (三)生物与土壤 土壤的表层为有机质(腐殖质),它是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最主要原因,是土壤的本质属性。阅读课本思考回答:土壤的有机质是怎么形成的?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和残体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 02 CO2 根部吸收(水分、矿物质养分) 落叶 腐殖质 合成有机质 (四)地形与土壤 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地形是从哪些方面来影响土壤形成的?具体是怎么样来影响的? 地势 坡度 坡向 气候和植被 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阳坡 阴坡 (五)土壤与人类活动 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收获——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裸露岩石 成土母质 成熟土壤 原始土壤 风化作用 高等植物 苔藓类生物 肥土 退化 有利培育 消极利用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有整体的观念,要综合的开发和利用资源。 资源:土地、水、生物、矿产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 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6分) 西南风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 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 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水热资源丰富。 A、B、C三省所占比重下降;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 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A、B、C三省(与全国或东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 4.63 5.4 4.65 0.16 0.15 10.4 0.74 0.81 4.84 2005 2.77 4.47 3.48 0.13 0.17 1.09 0.36 0.76 3.79 1985 东北三省 ABC省 全国 东北三省 ABC省 全国 东北三省 ABC省 全国 粮食单产(吨/公顷)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 粮食总产量(亿吨) 年份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 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3分)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6分) 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 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沿江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依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而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2006广东)自然状态下,哪一种陆地自然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最大 A.中国温带荒漠带 B.巴西热带雨林带 C.北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俄罗斯苔原带 A 考点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点3: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1: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自然带差异 纬度不同 热量差异 (基本因素)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根本因素)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温带森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自然带从沿海向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