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豪赌──索罗斯与英格兰银行的英镑攻防战.docVIP

世纪豪赌──索罗斯与英格兰银行的英镑攻防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纪豪赌──索罗斯与英格兰银行的英镑攻防战

世纪豪赌──索罗斯与英格兰银行的英镑攻防战 二、战争的发动者:乔治-索罗斯及其量子基金      乔治-索罗斯,一个匈牙利犹太人的儿子,在二战期间凭借一张假的“非犹太人”身份证躲过了纳粹的屠杀,全家一起迎来了苏联红军的“解放”。但是,索罗斯一点也不喜欢苏联建立的共产主义匈牙利,反而非常怀念二战末尾的那段危险历史给他的“锻炼”──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或许能够说明索罗斯从小就是一个风险偏好者,所以才能在证券交易、商品交易和国际宏观投机领域取得这么高的成就。   1949年,年轻的索罗斯抱着对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刻骨仇恨离开了匈牙利(事实上,没有多少犹太人会喜欢苏联式的共产主义),到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经济学。必须说明的是,索罗斯家庭并不富裕,即使他们原先有点积蓄,也早就丧失在二战和共产主义改造的政治旋涡之中了。所以,索罗斯能够在伦敦经济学院这样的知名学府读书,并且赢得哲学家卡尔-波普的赏识,基本上应该归功于他本人的勤奋好学。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索罗斯几乎完全专注于波普的“开放社会”理论,撰写了不少自己的哲学论文,雄心勃勃地要做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可惜,家庭的贫穷和卡尔-波普的劝阻使“哲学家索罗斯”无疾而终──伟大的波普并不认为这个来自匈牙利的犹太人能够研究“开放社会”理论,因为匈牙利自己就是一个封闭社会,而且索罗斯家庭又那么缺钱,不可能供他继续攻读冗长的哲学博士学位。波普建议这个年轻人回到自己的专业,去从事一份颇有前途的经济或金融工作。于是,失望的索罗斯带着荣誉学士学位离开了伦敦经济学院,去一家伦敦银行担任经纪人工作。“金融家索罗斯”从此诞生。   二十多年之中,索罗斯经历了欧美金融家最典型的“三级跳”──从默默无闻的普通交易员,到明星交易员兼高级分析师,最后创办自己的基金,成为华尔街的一支独立力量。人们都认为索罗斯是一位聪明、机警、善于学习的专业人才,但是他更愿意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哲学”,即用高屋建瓴的哲学思维方式来分析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多年以后,在著名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坦率地表示,他在职业生涯的前期“完全没有用到在大学学习的任何知识”;至于职业生涯的中后期,他主要运用的也是他在大学最后一年培养起来的“哲学思维方式”,这有助于他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和“反身性”(即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总而言之,索罗斯基本不相信现代金融学,他的成功本身就是对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嘲笑。   从1969年开始,索罗斯与他的著名合伙人杰姆-罗杰斯在纽约开设了“双鹰基金”,初始资本为25万美元;十年之后,这家基金更名为“量子基金”,这个名字将在日后使世界各国政府闻风变色。1980年,当年的25万美元资本金已经变成了8000万美元(其中不包括客户委托管理的财产,只包括合伙人的私人财产),其中索罗斯本人占到80%。厌倦了华尔街生涯的罗杰斯离开了基金,从此专心于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投资(他现在已经成为与索罗斯齐名的伟大投资家,但这与本文无关)。然而,索罗斯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并将持续长达20年。   1985年,日本愚蠢地和美国、英国、法国、西德签署了《广场协议》,这个协议事实上是在要求日元升值以换取美元的有序贬值,从而增强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解决困扰里根政府多年的美国贸易赤字问题。早在协议签署之前,索罗斯就意识到了里根政府的“双赤字”(财政赤字、贸易赤字)政策不可能持久,他把这种以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以发行国债填补财政赤字的经济政策称为“里根大循环”,其结果是美元贬值的压力越来越大,政府赤字如同滚雪球一般攀升,里根政府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要么增加税收、减少军费以消弭财政赤字,从而降低美元的贬值压力,但这无异于政治自杀;要么允许美元贬值,但又怕局势变得不可收拾,出现美元汇率崩盘,这对美国经济的打击将是致命的。所以,里根政府只好以政治、军事手段胁迫日本政府为美国的赤字买单──当时也只有日本有能力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索罗斯从1980年代初就开始看空美元,在《广场协议》签署前后又大量卖空美元,买进日元、马克等即将升值的货币。1986年,美元对日元已经贬值20%以上,许多外汇投机者开始获利了解,索罗斯却认为美元的贬值还没有到位,当前的美元汇率仍然无法对美国的工业品出口带来多大帮助。此外,索罗斯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元贬值对美国股市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当时的美国股市已经存在严重泡沫,经济周期又已经进入萧条的轨道,所以它必将在不久的将来进入熊市行情,甚至有突然崩盘的危险。但是,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对该国股市有促进作用,美国政府和大部分投资者都是看好美国股市的。当国际游资大量涌入美国股市的时候,索罗斯却在大肆卖空美国股票,同时继续买进日元和马克──这一次,究竟谁对谁错呢?   不到两年之内,索罗斯就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