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几大放缩方法
高等(泰勒、定积分)放缩
这种放缩其实是不难的,题目出来出去也就这么几种,这种放缩类型的题在高考中尤其受欢迎,近几年也频频出现,它有着浓厚的高等数学背景,大多跟泰勒展开和定积分有关,下面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泰勒公式和定积分的知识。
一 在初等数学中,我们可直接认为泰勒公式是:
特别的,取,我们有
下面列举常见的泰勒展开式:
上述泰勒展开式是用于函数放缩的有力工具,可以将一切难看的函数(sin,cos,ln等)转化为一元多项式,便于导数求解。
定积分其实从几何图形上理解就是求面积,比如求函数的图像与x轴从1到3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如下图)
阴影部分的面积S。积分的运算就相当于导数的逆运算,,所以放缩中就会利用构造图形比较面积大小来出题,这时它的背景就是定积分,著名的2003年江苏高考压轴题就是典型的例子,后面会有介绍。
二 相关不等式
相关不等式其实也就是泰勒的产物,这里单独拎出来是有目的的,这是因为下面所涉及的不等式是高考中极为常见的,现在整理出来望读者熟记。
“数学分析基本不等式”:
对 = 1 \* GB3 ①
这条不等式非常常见,一般较为基本的高考题都以它作为命题背景。
将,则有下面非常有用的不等式:
= 2 \* GB3 ②
进一步,我们将 = 1 \* GB3 ①的右边加强,可得
, = 3 \* GB3 ③
不等式 = 3 \* GB3 ③用导数证明很容易,此处不再赘述。
我们若再继续探索,又可会发现,还可以对 = 1 \* GB3 ①的两边加强,有,,所以有不等式:
= 4 \* GB3 ④
同样,不等式 = 4 \* GB3 ④用导数证也很容易,请读者自己一试。
例1 (2012江苏高考填空压轴)
_
解答 由
故
点评:熟悉背景 = 1 \* GB3 ①的同学最多只需1分钟就可以做完,而采用标准答案线性规划的做法起码得花上3、5分钟的时间,所以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例2(2012辽宁高考21题)
设,曲线与直线在(0,0)处相切
求的值
证明:当时,
解答:第一问很简单,易得。重点我们落在第二问,看到第二问,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就是构造函数,证明在区间(0,2)中恒小于0,但是这样做的话会得到,接下来又要对分子换元再求导,甚是麻烦,也不一定能做下去,而当年提供的两种标准答案都涉及均值不等式的构造,甚是巧妙,但在紧张的考场上未必能想到。这时我们若熟悉不等式 = 1 \* GB3 ①,则就可以把ln去掉,尝试放缩建立新的加强的不等式,如下:
下一步尝试把根号拿去,(利用不等式 = 1 \* GB3 ①)
令,则,最后就交给二次函数了,事实上也证明结果是对的,读者可自行验证。
例3. 求证:.
解析: 考虑函数在区间上的定积分.
如图,显然-(矩形面积大于曲线所围面积)
对求和,
.
例4 (2003江苏高考压轴题)
设,如图,已知直线及曲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为().从上的点作直线平行于轴,交直线于点,再从点作直线平行于轴,交曲线于点.的横坐标构成数列.
(Ⅰ)试求与的关系,并求的通项公式;
(Ⅱ)当时,证明;
(Ⅲ)当时,证明.
解析:(l)(取对数递推型数列,过程略).
证明(II):由知,∵,∴.
所以这个数列是一个递减数列,结论中又有,显然提示我们累加。
∵当时,,
∴.
证明(Ⅲ):由知
∴
下面我们先证明一个引理:
引理的证明:由,上式可转化为 = 1 \* GB3 ①
由于,所以数列是单调递减数列,切对于任意正整数n,都有
所以令=,构造函数
显然,所以 = 1 \* GB3 ①式成立,即引理得证!
所以
点评:很多同学都感到那个引理巧妙无比,都会纳闷这个引理是怎么得出来的,题目中又没给什么信息。其实原理就是我讲过的定积分,题目不是给了一张图吗?!这就是最有利的条件,再想想定积分是什么,不就是图形面积吗,恰表示阴影部分面积,而阴影面积是小于与x轴围成的面积的,所以显然有,进一步即得,所以引理跟定积分如出一辙,只是换了一种初等的表述方法罢了。
例5 设数列,且方程有一根为,试求解如下问题:(1)的通项公式
(2)证明:
解答:(1)首先把首项求出来,易知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