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角解读《呼兰河传》的女性悲剧.docVIP

多重视角解读《呼兰河传》的女性悲剧.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重视角解读《呼兰河传》的女性悲剧

多重视角解读《呼兰河传》的女性悲剧 学 院:师范学院 班 级: B0901 汉语言文学 姓 名:何晓溪 学 号:1312090108 【摘要】《呼兰河传》是东北女作家萧红回忆童年时代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成功运用儿童,老人,女性自身三重视角,以及各视角迸发的双重矛盾,对其女性命运展开生动细致的阐述。透过单纯的儿童视角,可以看出稚嫩与厚重的矛盾交织;透过沧桑的老人视角,可以看出冷漠与同情的矛盾交织;透过悲怆的女性自身视角,可以看出抗争与妥协的矛盾交织。女性的悲剧在多重视角下的矛盾交织中,更加凸显独特的意蕴和永恒的凄婉。 【关键词】视角;矛盾;女性;悲凉 萧红,从黑土地走出来的女作家,才华横溢却又英年早逝。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情迸发的时代,她的美丽如绽放的烟火,绚烂夺目却又转瞬即逝。身为女性,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辛悲苦的际遇是她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正如萧红在香港临终前的哀叹,“我最大的悲哀和痛苦就是做了女人。”萧红用她真实的生命体验刻录了女性命运的价值意义,编织出了文字温情与凄婉。这也正是她这部回忆童年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阅和赞赏的原因所在。 小城的沧桑和残破,童年的简单与温暖,民众的愚昧与麻木,层层交错与对映,构成了《呼兰河传》在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凄婉风格。其中,两位女主人公,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的爱人王大姐的悲怆命运给读者留下挥之不去的创伤凄凉之感。在与封建伦理抗争中,她们终未如愿,遗憾归西。本文通过儿童,老人,女性自身这三重视角,阐述各自内心迸发的矛盾交织,由此揭示女性命运的悲剧性和时代的沉重感。 一、单纯的儿童视角:稚嫩与厚重的矛盾 “一般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是指的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1]基于这种观点解读《呼兰河传》,萧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贴近儿童的口语化语言,凝铸于笔端的儿童直觉,使孩子简单和清新姿态映入眼中。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第一次进胡家的门,“我”便吵着要去看,好奇的结果是“不是什么媳妇,而是一个小姑娘”,并且“一看就没有兴趣了”。孩子眼里的“小姑娘”和现实世界的“媳妇”身份双重错位。“小姑娘”映照着孩子单纯的眼睛和稚嫩的内心,“媳妇”只不过是成人世界的惯用名词而已。此外,在儿童的世界里,爱与恨是用最真实的感受填空的。所以,当“我”在冯磨倌的住处秘密发现得女人就是王大姐时,心里虽然诧异,但是感情没有任何变化,仅仅因为在“我”眼里,“今天她的笑法还是很从前的一样,鼻梁处堆满了褶皱”,年幼的“我”,内心是不带有任何世俗的观念的,王大姐的流言蜚语和舆论哗然丝毫抵挡不了单纯稚嫩的心灵。 孩子明澈的眼睛,远离世间的苦难和人情疏冷,映衬着有限与单薄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因而也连缀了自己幼小心灵中无数的不解与困惑。为什么还是个小姑娘偏偏成了“媳妇”?为什么小团圆媳妇好端端的却被人认为“有病”,并且无端的“医治”?为什么周围的邻居们在发现王大姐跟了冯磨倌后,立刻从称赞她“兴家立业的好手”、“大葵花”变成咒骂她是“野老婆”、“不是个好东西”?人世间这所有的悲惨和沉重远远不是“我”这样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能够看懂的,以至于“我”的生活中,多了一份乐趣,那就是毫无顾忌的和大人们反驳。正如这段“我”与祖父的对话: 我问祖父她为什么不让她玩? 祖父说:“她有病。” 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于是我上去把棉被掀开了。[2] “我”心中的想法,蒙蔽了尘世间的种种约束。“有病”或是“无病”,无非是俗人世界可以强加的种种意识,而在“我”年幼的真实的感触中,这些成人世界中的显而易见和心照不宣被遮蔽了。祖父“无病”的言论,无疑是对这种愚昧的认可。成人世界的“内”与“面”可以相互交织,可以相互脱离,甚至可以相互违背。即使无从考证祖父话语的目的,但是透过孩子单纯无知的言语和行为,也能在对比中,放大悲凉的世界,凸显现实的残酷。 再看“我”和老厨夫的争执: 我家老厨夫是个多嘴的人,他和祖父讲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又怎样怎样了。又出了新花头,辫子也掉了。 我说:“不是,是用剪刀剪的。”老厨夫看我小,他欺侮我,他用手指住了我的嘴。 他说:“你知道什么,那小团圆媳妇是个妖怪呀!” 我说:“她不是妖怪,我偷着问她,她头发是怎么掉了的,她还跟我笑呢!她说她不知道。”[3] 天真的孩子和多嘴的大人,本质上都有着无法契合的精神世界。多嘴的老厨夫不明白黑白是非,他只不过是成人世界的一个传声筒,传递着社会中种种来自于传统封建的被扭曲的现象。话语简单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