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教案1.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放战争》教案1

《解放战争》教案1 一: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一)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1945年8-10月) (1)国共重庆谈判的原因: 国民党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二是蒋介石尚未完成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 共产党方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 (2)重庆谈判结果:签订《双十协定》(主要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重庆谈判的意义: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扩大了影响。国民党如果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就陷于被动地位。 3、政协会议的召开(1946年)和通过的决议: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 (二)内战爆发和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1946年夏 2、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解放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展开运动战,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决战 1、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 经过一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发起进攻的条件。 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1)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2)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和谈 2、渡江战役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 国际意义: 思想意义: 三、教学设计 “内战的爆发”一目建议:教师在讲此目之前,与学生明确解放战争时期指的是1945年8月到1949年10月。在此期间,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由争取民主和平走向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进行了两种命运和前途的激烈斗争。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主要以和平方式争取民主和平的阶段:1945年8月至1946年夏,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三年战争阶段。三年战争阶段又可分为三小段:从1946年夏至1947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进攻;1947年6月至1949年1月,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1949年1月至1949年4月,解放战争胜利。 在讲述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策略时,教师可对比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与蒋介石集团的行动,突出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在讲述重庆谈判时,可引导学生讨论毛泽东该不该去重庆谈判?认识中共争取和平、揭露阴谋的策略;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的气概。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一目建议: ①教师引导学生看[资料回放],要解释清楚什么是“内线作战”“外线作战”?“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教师可提醒学生关注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的时间为1947年6月,即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还未结束之时。提问:“为什么此时提出了‘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任务?原因在于:如不主动打出去,“敌人吃我们的小米”“烧我们的房子”的状况就会时时发生。只有打出去,才能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教师在分析完战略反攻的必要性后,可引导学生分析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的可能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较量和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国民党反动派和人民革命力量对比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的条件。 ③三大战役 建议教师运用地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反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形势。教师可对学生指出三大战役是一次伟大的战略决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然后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依次讲授三大战役的过程。在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淮海战役的首战突破口选择在何处?”“在平津战役中,解放军是怎样截断敌军西窜南逃退路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目建议教师在此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思考: ①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可通过总结本单元中介绍的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级和阶层抗争、探索的失败教训得出这一结论。 ②为什么说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可总结: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社会向何处去,当时有几种前途命运可供中国人民选择:一是帝国主义千方百计要变中国为他们的殖民地,这是中国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