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话宜州.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名城话宜州

历史名城话宜州 西汉王朝平定南越,置交州。汉制,州领郡,郡领县。交州 辖南海、苍梧、郁林等七郡。武帝元鼎六年 (前111),郁林郡 设定周、潭中等六县。定周县域处 “粤之西鄙”,为今河池市大 部及忻城、凌云县地,县治在今宜州市庆远镇。这是宜州建置之 始。建置以来,县名迭易,南北朝又更名龙定。唐初武德间(618~ 627),龙定县域置粤州,贞观四年 (630)改宜州,别置龙水县 为州治。宋徽宗政和三年 (1113),宜州同置庆远军,宣和元年 (1119)龙水更名宜山,为州、军节度治地;度宗咸淳元年(1265) 升庆远军为庆远府,宜山县为府治沿至明清。民国至新中国成立 后的1958年,宜山仍是民团区、行政专区治地。宜州域地辽阔, 物产资源十分丰富,水陆交通便利,自宋开始,地方商贸活动活 跃,文化教育渐兴,涌现了一大批朝廷重臣、地方名宦和著述丰 硕的文人儒士;再者,宜州“粤之西鄙”的地理位置及其“扼西 南北七十二蛮巢”和“为诸郡藩篱之要害”的作用,确定了其粤 西西北地区军事要塞地位。因此,宜州始终以其桂西北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地位凸现在中国的版图。在这2100 多年的历史期间,宜州人民创造了灿烂、厚重的宜州地方历史文 化――社会经济繁荣、商业交通发达、文化教育盛兴以及人民对 幸福生活不懈追求的精神。宜州的行政建置历史及其所创造的灿 烂、厚重的宜州地方历史文化,被藏存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 —1— 光辉史册,永垂千秋。 悠悠历史,二千年文明古镇 秦始皇统一中国,百粤地 (今岭南两广地区)设郡入版,广 西大部分为桂林郡。汉武帝元鼎六年 (前111年)平南越后设郁 林郡,郡置潭中、定周等六县,其中潭中县域为今柳州、柳城、 柳江、鹿寨、融安、融水等地区,定周县域则是今宜州、环江、 忻城、金城江、东兰、巴马、都安、南丹等桂西北大部地区,县 治在今宜州市庆远镇,因县域内有大河叫周水 (今龙江)故名定 周县。这是宜州建置之始。 建置以来,县名迭易,南朝・宋又更名龙定。唐初武德年间 (618~627),朝廷将龙定县域置粤州,贞观四年(630)改宜州, 别置龙水县为州治。宋徽宗政和三年 (1113),宜州同置庆远军, 宣和元年 (1119)龙水更名宜山,为州、军节度治地;度宗咸淳 元年 (1265)升庆远军为庆远府,宜山县为府治,沿袭至明清。 龙定置州后,历代王朝对宜州的治理尤为注重。唐王朝对“江 山险峻,人风犷唳”、“赋入无几,盐运艰关,财计兵力皆不逮。 苗瑶错居,情伪滋甚”(宋宜州知州张宗 《题名记》)的粤西边陲 宜州的刺史人选颇费思考。唐代州刺史分三等,上州刺史从三品, 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从四品。粤州,河间王杨庆为刺史, 改为宜州时汉阳王李瑰为刺史,继之郑元寿、吴怀忠、苏仕评均 以大将军为宜州刺史,州执政者皆由诸王、大将军调任,足证宜 州刺史文治武功绝非等闲。宋一代,度宗皇帝赵Q为皇太子时曾 —2— 任宜州观察史、平原郡王韩佗胄曾任宜州观察史、将军杨文广、 武经大夫云拱、诗人张自明都曾为宜州知州、一代名臣“铁面御 史”赵曾为宜州通判,咸淳元年升庆远军为庆远府时,王安国以 武功大夫带行右武卫将军权知府事。明清两代,庆远知?9名, 宦绩显赫者18人。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设庆远卫 (卫,明 朝军队编制名,隶属五军都督府,设于要害地区,统兵五千六百 人),永乐元年 (1403)彭举以昭勇将军任庆远卫指挥使;清顺 治十六年 (1659)设柳庆协副将驻庆远府,雍正七年 (1729)改 庆远协。明清时期宜州设置卫、协,虽为地方驻军机构,却十分 明确地说明朝廷对宜州地方政治中心地位的军事支持。 民国元年 (1912),广西军政府通令裁撤宜山县置庆远府, 直属广西省府。之后,宜山先后属宜山民团区、柳州民团区、庆 远行政监督区、行政督察区、广西第七专区,皆为治地。1949 年12月宜州地区解放,庆远专员公署成立,1950年2月庆远专 员公署更名宜山专员公署。1958年7月,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 区。 从唐贞观至民国期间,宜州一直处于桂西北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和军事重镇的特殊地位,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名流显要驻足 宜州,他们或做官为政,或守疆保土,或传播文化教育,或旅游 考察地理,或宣传抗敌救国,为宜州的政治改革、经济革新、教 育兴盛、文化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