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第8期 山 东社 会 科 学 No.8
总第216期 SHANDONGSOCIALSCIENCES GeneralNo.216
·法学研究 ·
近代地方自治中的“权利缺位”探源
荆月新
(山东师范大学 法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 始自清末的近代地方自治始终缺失“权利”主题,沦为“官治行政”的附庸和公
权力扩张的工具。之所以产生这种局面,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的理论准备不足,权利
属性未被充分认识,权利保障也未能纳入统治集团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清末以降的地方
主义借地方自治之名大行其道,其要旨却在于扩充权力,扩张和保障地方利益,在一定程度上
冲淡了自治的权利主题。此外,近代立法未将地方自治的公民权利予以法定化,地方自治之
权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凡此种种,导致近代中国屡兴“地方自治”之风,却始终不能摆脱
“权利缺位”的困境。
[关键词] 近代;地方自治;权利缺位;权力扩张
[中图分类号]D9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3]08-0100-07
地方自治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团体自治”,二是“住民自治”。“所谓团体自治,系指国家领土内,另有地
域团体,其具备独立于国家的法律人格(公法人),可依自己的意思与目的,由本身的机关,自行处理地方公
①
共事务。”至于住民自治,“重点则在于‘人’,要求由地方的住民,依自主意思处理地方行政事务。” 就团体
自治而言,地方自治团体是独立的公法人,并以独立法人的身份与中央政府、上级地方政府或其他自治团体
对立法、司法、行政权力进行划分。团体自治的价值在于为住民提供自治的组织形式和空间。住民自治的核
心在于住民(即在一定地域内居住的公民)借助团体自治这一组织形式,实现自我管理,保证其政治、经济和
社会等权利在自治区域内的落实。从这一意义上,地方自治被解读为一种权利或者权利实现方式。对地方
住民而言,地方自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各项公民权利在地方层面的集合体,对地方自治的
物质载体———自治团体而言,它为住民提供实现自治权利的路径和方式。在团体自治与住民自治的关系上,
住民自治受到更多的重视,“如果仅有团体自治,而无住民自治,住民对于地域团体意思的形成未能充分参
与,则地方的政治与行政皆超脱于住民意思之外,难以符合住民的需求。这样的地方自治亦乏实质意义可
②
言,殊不足采。” 因此,宪政意义上的地方自治是一种权利的分配与享有。
但是,始于清末、迁延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近代中国地方自治则远离了权利主题。被抽取了权利内核
的地方自治,自治团体不具备独立的公法人资格,变成官治行政的附庸,地区住民也不是地方自治的主导者,
而成为被管理的对象与客体。由此,近代地方自治不再是权利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而异化成为公权力在基
层社会的扩张手段。美国学者孔飞力对清末地方自治活动有着极为切当的评价:“清代发起人所理解的地
方自治这一名词,既不是指代议制政府,也不是指地方自治。它只是官治的补充。……它将在官治的范围之
内存在,只是去完成官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朝廷的意图自然是要明确正规的官僚界和地方利益集团之间
收稿日期:2013-07-01
作者简介:荆月新,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史学、比较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中国法学会部级项目“民国乡村自治中的非宪政要素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许宗力、许志雄、黄世鑫、刘淑惠、罗秉成、林志鹏:《地方自治之研究》,台湾业强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许宗力、许志雄、黄世鑫、刘淑惠、罗秉成、林志鹏:《地方自治之研究》,台湾业强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②
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2页。
③
100
法学研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