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名著阅读《呐喊》资料汇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附加题名著阅读《呐喊》资料汇编

江苏省淮北中学高二语文资料汇编——名著阅读(《呐喊》) 《呐喊》总体评价 【内容提要】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揭开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的一页。此后,鲁迅的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了《孔乙己》《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15篇短篇小说结集为《呐喊》(后来再版时抽出了《不周山》),所以现在流行的版本只有14篇:《狂人日记》《一件小事》《风波》《故乡》《药》《孔乙己》《阿Q正传》《白光》《明天》《社戏》《兔和猫》《鸭的喜剧》《端午节》《头发的故事》。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虽然是一个短篇小说集,但《呐喊》整本书却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那就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思考。大致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以一个“迫害狂”的眼光和感觉观察周围的人,他觉得到处都是吃人的人,时时刻刻处在一种被吃的恐怖之中。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叛逆和反抗:踹过陈年古久先生的流水账簿。最后他竟然从历史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就揭示出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其实是一个吃人的历史,不仅统治者吃人,被统治者在吃人,而觉醒者也在不自觉地吃人,吃人的历史悠久而长远,这一秘密的发现是何等振聋发聩。不过,鲁迅到底还是留下了一点亮色:不吃人的人还是有的,大概只有孩子了,所以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其他的小说像《孔乙己》对科举制度和等级制度的批判,《故乡》中封建意识对人性的戕害,都表现出了鲁迅不遗余力的批判精神。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这方面可以重点阅读《药》、《风波》和《阿Q正传》等篇。国民性是鲁迅一生关注的问题,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沉重的失望,其忧虑和批判也更加深刻。《阿Q正传》描写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受到极度戕害的农民阿Q的悲惨命运和麻木灵魂。阿Q是个彻头彻尾的无产者,他没有任何财产,甚至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他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而又自轻自贱。最可悲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没有了做人的尊严。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向往革命,但革命真的到来了,他却悲哀地发现统治者只是换了一个名称,赵老太爷和假洋鬼子仍然做他们的“人上人”,最后糊里糊涂的被送上刑场死掉了。阿Q是一个典型,是一个几千年封建制度戕害下彻底丧失了人的价值的农民典型。鲁迅对于他们,是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的。《药》以两条线索写了愚昧民众华老栓一家和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命运,突出了觉悟者与不觉悟的民众之间的思想隔膜。夏瑜为了民众被统治者所杀,这是一个悲剧,但更大的悲剧莫过于夏瑜为民众所流的血却成为民众治病的药。《风波》就像一出独幕话剧,围绕皇帝重坐龙廷这一事件在小村引起的波澜,各种人物相继登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民众仍不觉悟的现实。 在鲁迅的这类小说中,看客的形象经常出现,别人的痛苦、别人流的血都成为麻木群众无聊生活中的调味品,这种赤裸裸的真实读来让人感到有一种切肤之痛。鲁迅的笔下似乎都是一些丑陋的中国人,他所刻画的都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什么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健忘症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都揭露无遗,似乎他在有意地丑化国人,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些劣根性还顽固地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这又是何等的深刻。 当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因为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得封建的宗法制度和礼教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蒙蔽了中国的民众,才造成国民的诸多弊病;而辛亥革命不注重思想的改造,对于民众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所以在他的小说中这两方面的内容往往同时存在。像《狂人日记》中,狂人所到之处,无人不在小声议论他,在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麻痹下,他们不自觉地成了杀人的帮凶;而孔乙己虽然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但周围人的冷漠也构成了他悲剧产生的土壤。 思考题 一,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 提示:铁屋子: 比喻黑暗浓重的旧社会,极深刻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二,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