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职官的沿革备考复习.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御史大夫职官的沿革备考复习

中国古代官职御史大夫的沿革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 吴从芳 指导老师 王孙嬴政 摘要御史大夫,秦代官职,秦汉时期是御史大夫制度确立初创时期,随着封建社会和政治皇权的变化更替,御史大夫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由初期执掌国君秘书职责,到作为国王耳目演变成监察、执法的最高行政长官。到明代御史大夫之名遂消亡,但是御史的监察权利已经非常独立,地位权利达到登峰。关键词 中国古代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从三品“御史大夫,秦官, 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宰相。”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御史中丞由原来的内宫近官,变为外台长官,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一 战国及秦汉时期御史大夫战国时期有御史,为国君的秘书,掌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由于御史经常从事这些职责,便成了国君的耳目,工作和职责带有监察性质。文献多日:“献书于大王御史。”秦、赵会于混池,也命御史书事。淳于宪亦说:“御史在后,执法在旁。”由此可见,这时的御史多掌记事的职务。《周礼·春官》:“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家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周礼》上面所说御史与之后朝代御史不同,但是掌王宫纠禁,就是内宫近官,是御史大夫之雏形。秦代,始置御史大夫,一方面具有中央政府秘书长的性质;另一方面为秦代最高的监察官,始皇时此官位次于左、右丞相,后逐渐成为御史台长官。如“御史大夫秦官,侍御史之率,故称大夫。”“秦里御史大夫,以贰于相。”从材料可知,御史大夫在秦代为丞相的辅助,故贰于垂相的御史大夫其实就是副相,如是丞相出缺,即以御史大夫升迁。杜佑因此便说:“此皆为三公,非今御史大夫也。”西汉时沿置,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故丞相、御史并称,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称二府。《历代职官表》亦说:“秦汉御史大夫史称其掌副承相,故汉时名为两府。”凡军国大计,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共同议决,但御史大夫仍偏重于执法和纠察。丞相位缺,也可由御史大夫升任。御史大夫之秩为中二千石,这与两晋隋唐元明清御史大夫之职不尽相同。汉代“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垂相。有两垂,秩千石。一日中垂,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奋部御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助案章。”汉代的御史大夫与秦代相同仍是三公之一,与太尉、丞相合称三公。“为三公,职副丞相,承相缺则大夫迁”(李华《御史大夫厅壁记》)。汉元帝时谷永上疏谓:御史大夫“内学本朝之风化,外佐勇相统理天下”《朱博传》也说:“御史大夫典正法度,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这时的御史大夫虽不完全与后代的职责相同,但是它的职掌却在向典法度、监临百官转变,也可以说具备兼宪政之官之职务了。“汉成帝绥和元年将御史大夫改成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覆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覆为大司空。”分行宰相的职权,从此到东汉遂延续不变,由于大司空建制不在御史台。光武帝时,“宣秉拜御史中丞,诏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三官各专席而坐,京师号为【三独坐】。”(《唐六典》御史台卷第十三)御史中丞代替御史大夫成为御史台的首脑人物。故《历代职官表》说:“自东汉省御史大夫,而以中丞为台率,始专纠察之任。其后历代或复置大夫,或但设中丞,规制各殊,要皆中丞之互名,盖即今都察院堂官之职矣。”《通典》“今御史大夫即汉以来御史中丞是也。后代或置大夫,皆中丞之互名,非汉旧大夫之任。”故从御史制度说,这一次变迁,不能不算是重要了。东汉以来或废或置御史大夫,却不率领中丞了。此后御史中丞为御史台的长官。二 三国到北齐经过两汉御史制度已经演变成较为完善的监察制度,从三国魏晋南北朝御史大夫因为政治坏境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也有一些沿革变化。汉献帝十三年又置御史大夫,但是“魏文帝黄初二年,又以御史大夫为司空,改中丞为宫正,后皆复旧名。侍御史八人。又里治书执法,掌奏助,治书侍御史但掌律令。”蜀吴的官制史藉记载不详,但《册府元龟》中有“吴亦有御史大夫,后又置左右御史大夫”的话。晋代多延续汉代,御史大夫之职也不例外,“晋初罢大夫,因汉制,以中丞为台主。”《通典》亦有“晋亦因汉,以中丞为台主,与司马隶分奋百僚。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初不得纠尚书,后亦纠之。中丞专纠行马内,司隶专纠行马外;虽制如是,然亦更奏众官,实无其限。”据李华说:“晋宋元魏以还,无御史大夫,由是中丞威望愈尊,礼有加等。”(《御史中丞应壁记》)又《通典》:“魏晋以来,治书侍御史分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