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docVIP

2016年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年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摘要 针对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从品种选用、气候因素、施药时间、药剂选择等方面分析重发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安徽淮北;2016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119-01   淮北麦区是安徽省主要麦区,面积近150万hm2,占全省小麦面积的70%左右。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在淮北麦区属于偶发性病害。安徽省2010年以前5~6年重发1次,但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多年大发生。小麦赤霉病在淮北麦区已由偶发性病害变为常发性病害,严重威胁小麦生产。   小麦赤霉病不仅引起小麦大幅度减产,而且赤霉病病菌分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对人畜危害极大。当含量达到百万分之几即可引起人类和哺乳动物呕吐、腹泻、头晕、流产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导致死亡,并干扰蛋白质合成、导致免疫功能下降。DON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般不会在加工、储存以及烹调过程中破坏,在实验室条件下可长期贮存保持毒力不变,有较强的热抵抗力,在121 ℃高温加热25 min仅有少量破坏。   根据国家粮食收储相关标准(GB/T5494):小麦中赤霉病病粒数量如超过4%不能收购,麦粒含DON毒素达1 mg/kg以上不能食用。加之穗发芽、黑胚等不完善粒超标,出现新的卖粮难,国家不得不启动临时收储计划,据报道,安徽新增临储小麦100万t。同时,DON是许多国家小麦及其制品国际贸易中重要质量检测指标。为此,对2016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进行了研究。   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间隔时间逐年缩短,频次加快,发生程度逐年加重。淮北麦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小麦赤霉病的年份分别是1985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5年、2016年。2016年田间见病早,发生面积大,部分田块发生程度重。5月3日普查,病田率50.6%,多为零星发病;5月13日普查,病田率达100%,病穗率达2.65%~23.08%;5月23日普查,病田率达100%,病穗率达10.82%~73.08%。一般田块减产10%~20%,个别田块减产50%以上[1]。   2 小麦赤霉病的重发原因   2.1 品种与播期有利   小麦主栽品种多不抗(耐)小麦赤霉病。除部分品种较耐赤霉病外,其他主栽品种普遍感病,5月13日普查,累计调查80块麦田25个小麦品种。小麦赤霉病平均病穗率达3.51%~29.83%。其中有2个品种平均病穗率低于10%,轻发生,占8%;有4个品种平均病穗率在10%~20%,偏轻发生,占16%;19个品种平均病穗率超过20%,中等以上发生,占76%,当前选育选用抗耐性品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途径之一。另外,小麦播期不一致,导致小麦扬花期不整齐,易感期拉长,遇连阴雨天气几率增加,也加大赤霉病流行[2]。   2.2 田间菌源量充足   小麦赤霉病子囊孢子成熟后借气流、风雨传播。赤霉病常发区稻麦、玉麦连年连作,秸秆还田面积比例在90%以上,稻桩及玉米秸秆子囊壳带菌率高。据全国农技中心2016年4月14日发布报告,在稻桩株带菌率方面,湖北江汉平原和江苏平均在10%左右,浙江为6%,安徽一般为1.0%~5.5%,上海为1.2%,各地菌源量满足大流行条件。江汉平原、江淮中南部及其以南地区病菌子囊壳成熟度在一般在11.1~47.5,沿淮地区在10以下,孢子释放时间与小麦易感病期吻合度高,为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量[3]。   2.3 气候条件有利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抽穗扬花期气候条件决定病害发生轻重与否。2016年小麦抽穗扬花期阴雨寡照,雨日较多,4月20日至5月10日,共计有10次降水,累计降雨量30.5 mm;日平均相对湿度49%~90%,平均为 70.9%;累计日照时数76.7 h,日平均日照时数6.27 h;日平均温度15~25 ℃,平均温度为19.4℃。气候条件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另外,小麦田间湿度大,雾霾、结露等天气多,更促进了赤霉病的侵染流行[4]。   2.4 防治时间滞后   生产上农民习惯于扬花期施药,此时已错过最佳防治时间。大多田块只防治1次,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针对小麦抽穗扬花期多雨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第1次防治结束后,间隔5~7 d再防治1~2次,以确保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危害[5]。   2.5 选用药剂不科学   选用农药品种单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