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绩效悖理之潜因探析制度逻辑与心理帐户观点-东吴大学
績效悖理之潛因探析:制度邏輯與心理帳戶觀點 209
績效悖理之潛因探析:
*
制度邏輯與心理帳戶觀點
**
胡龍騰
一、前言
二、公部門績效悖理之討論
三、績效悖理行為的制度邏輯和心理成因
四、研究方法與設計
五、資料分析與研究發現
六、討論與反思
七、結論
我國現行之中央部會績效評核制度,推動至今已有十四年的
實行經驗,但仍被平面媒體指出,各部會的關鍵績效指標高達八
成的內容是「不 K ,不P ,也不I 」,未能發揮效果且有流於形
* 本文初稿曾發表於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與中華國家競爭力研究學會所主辦之第六屆
地方政府與公共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感謝東海大學魯俊孟教授在研討會中的評
論與建議。同時,作者感謝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MOST 100-2410-H-30-074-MY3) 之經
費支助。更感謝兩位匿名審查委員在審稿過程中所提供的寶貴修正建議及所進行的學術
對話,使本文內容得以更為周延和完整。
**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 E-mail: hult@mail.ntpu.edu.tw
投稿日期: 年 月 日;接受刊登日期: 年 月 日。
2015 11 10 2016 04 08
東吳政治學報 第三十四卷第一期 頁。
/2016/ /209-268
210 東吳政治學報/2016/第三十四卷第一期
式之嫌。是以,本文之主要目的,在於藉由我國中央部會於績效
評核制度推動之實證經驗,試圖剖析其運作現況並回答以下的研
究問題:公部門績效評核制度為何產生績效悖理現象?為何會流
於形式?有無可能從學理上找到解釋原因?爰此,藉由四場焦點
團體座談,包含 11個部會、 22 人次之資料蒐集結果與分析,本
文發現,現行機關施政績效評核制度確實已衍生出不少績效悖理
現象,而這些悖理現象的集合,便是該項制度已漸流於形式。而
本文從制度邏輯和心理帳戶觀點嘗試提出解釋,認為那些已對機
關績效評核制度失去信服的機關與人員,會將此一制度與屬試辦
階段之團體績效評比制度視為不同的制度或心理帳戶,並將二者
予以脫勾處理。一方面在形式上象徵性地服從機關績效評核制度
的要求,避免或降低該制度對機關的實質干預或影響,另一方面
則是將機關內部的績效重點,與團體績效評比制度加以扣合,追
求各單位在考績甲等比例分配上的最大利益;而這樣的策略性回
應行為,不僅具備心理上的說服效果,亦具心理效益。
關鍵詞:績效悖理、制度邏輯、心理帳戶、脫勾、象徵性採納、機
關施政績效評核制度、團體績效評比
績效悖理之潛因探析:制度邏輯與心理帳戶觀點 211
一、前 言
2015 年 5 月,平面媒體針對中央政府各部會的關鍵績效指標進
行檢視,直指高達八成的內容是「不 K ,不P ,也不I 」,不僅政府
施政人民無感,也造 成公務人員為應付這些指標而忙碌,但是寫出
來的報表沒有人看,因而處於瞎忙狀態 (劉佩修等,2015: 101-103 )。
報導一出,引起廣大 公部門和社會輿論的震驚、討論,同時也有共
鳴。若從引領各國行政改革方向的美國經驗來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