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什么-社会学视野.pdf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代表什么-社会学视野

社会 科 学 研 究 2010.4. 论定性调查的人数问题:是 “代表性’’ 还是 “代表什么的问题 “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潘绥铭 姚星亮 黄盈盈 [摘要] 在定性调查中究竟应该调查多少人,这个根源于 “代表性”的问题很现实却又 是错向的。本文认为在质性研究的最主要形式 “求异调查”中,不是有没有、要不要 “代表 性”的问题,而是究竟要代表什么的问题。定性调查试图囊括的是 “研究主题相关的所有潜 在信息”,追求的是对 “研究主题的归纳程度”,而不是定量调查所要求的 “代表性” (代表 “总体中的全部个体”)。定性调查只要相对实现了 “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就足以反映信息 的整体质性,足以通过归纳来满足研究主题的需要,而绝不在于人数的多少。因此,对于定性 调查而言,所谓 “代表性”其实是个伪问题,以此来衡量定性调查则是个误区。 [关键词] 定性调查;质性研究 ;扎根理论 ;代表性 ;理论抽样 ;持续对比法 [中图分类号]Okl一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0)04—0108—08 一 、 问题 的提 出 题 ,甚至主张必须加强定性调查 的信度 与效度 。 究竟访谈 多少个人才好 呢?这样一个 问题在 其二 ,许多关于定性调查 的论述则是反过来 , 以访谈为主要形式 的定性 调查 的实施 过程 中,最 只用一句 “定性调查不追求代表性 ”(2)就把实际操 令操作者 困惑 ,dz是 国内学术界论述最少 的。 作中确实存在 的核心问题给 回避掉 了,使得操作 这个 困惑 主要来 自两个方 面 : 者不 得要领 。 其一 ,某些 囿于定 量调查 的思维定势 的人 总 从更加广泛 的角度来看 , 自从 20世 纪 90年 是用总体与抽样来评价定性访谈 ,总是提 出 “这 代 中期 以来@,我 国社会科学界对 于定性研 究越 么几个人 怎么可 能具有 代表性 ”这样 的错 向问 来越重视 ,对其方法论 的论述也越来越 多 ,而且 ①例如王君健 :社《会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存在问题的探析》,《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 5期 ,778—779页。 ②例如嘎 日达 :《论科学研究中质与量的两种取向和方法》,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 1期, 54—62页。 ③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陈向明1996年发表于 《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的论文 《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基金项 目】·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 “我国艾滋病流行规律、疫情评估和预测方法研究 (2008ZXlO001—003)” (三) 艾滋病毒经性传播扩散决定因素的流行病学和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与北卡大学合作项 目 “促进 艾滋病性病领域人文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的合作:研究与培训” [作者简介]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姚星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黄盈盈,中国人 民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北京 100872。 . 1O8 · 已经 引起其他学科 的重视 ,已经被运用 于非常广 对质性研 究 /归纳法 的描述是 多种 多样 的。通 阔的领域 ,例如医学 (临床医学 、护理学、精神 常说 它 是 “分 析 归纳 ” (Cressey,1953)、扎根 理 科 、疾病 预 防、卫生 服 务 、皮肤 病 、营养 学 )、 论⑦ (GlaserandStrauss,1967) 或 者 “证 伪 法 ” 心理 学 、教 育 学 (外 语 教 学 、德 育 )、行 为 学 、 (Kidder,1981:102—106)⑧。其 实 国际学 者对 此 传播 学 、情 报 学 (图书馆 学 、档 案 学 )、工业 设 已有 精深 论 述 。笔 者 先 引用 一 段 ,然 后 展 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