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docVIP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摘 要:20世纪40年代,《秋海棠》在整个沦陷区引起巨大反响,继《申报》上连载后,被移植为其它剧种,如沪剧、话剧以及越剧,甚至被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如此盛况堪比当年张恨水的《啼笑因缘》。造成这种连锁反应的原因除了《秋海棠》这部小说本身优秀外,沪剧、话剧、越剧以及电影这几种艺术形式对于《秋海棠》的传播亦是起了一定的推介作用。   关键词:《秋海棠》;《春秋》;媒介;推介   中图分类号: I207.4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1-0098-04   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言情通俗小说,若是以单部作品论,最为轰动的,无疑是秦瘦鸥1941年开始连载于《申报》副刊《春秋》的《秋海棠》。张赣生称之为“民国南方通俗小说的压卷之作”[1],顾正秋在回忆黄桂秋时,称那是一股“秋海棠旋风”[2]。即使后来周瘦鹃写了一本《新秋海棠》,并又由中旅剧团在绿宝剧场公演,那也是盛极一时。《秋海棠》在当时引起的反响可谓是巨大的,它还被誉为“民国第一悲剧”、“民国第一言情小说”。为什么《秋海棠》会取得如此大的成效,造成万人空巷的景象。除了作品内容本身好,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感染了一大批市民读者之外,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它的成功?本文就媒介的角度来分析《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传播。   一、《秋海棠》与《申报》的副刊《春秋》   《秋海棠》的成功问世,是经历了多年的浮沉,才最终得以在《申报》的文艺副刊《春秋》上连载,与读者见面。据秦瘦鸥在《〈秋海棠〉的移植》中所追述:“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作者以过去十余年内自己所看到,听到,以及熟知的(甲)军阀的荒淫史,(乙)平剧伶人的私生活为题材,通过‘小说反映现实’的原理,构成《秋海棠》全书小意。二十六年七月,在上海爱多亚路大公报馆二楼与胡政之先生会晤,商讨《大公报》副刊发表《秋海棠》事,胡先生因事匆匆北行,接着就是‘八一三’事变的爆发,这件事便无法再谈,写作的计划也就搁下。”由此可见,秦瘦鸥早就有计划写这样一个故事,并预计发表在《大公报》副刊上,只是因为战乱而搁置。后来“三十年一月,因《申报》编辑周瘦鹃的约写长篇小说,便决定实行原计划,正式着手写《秋海棠》”;“三十年二月至同年十二月,连续在《申报》副刊‘春秋’栏目发表,全书分为十七节。”[3]215   《秋海棠》在《申报》上连载的情况,堪比20世纪30年代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在《新闻报?快活林》上连载的盛况。它们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亦是如此相似,都是立刻出版单行本,并被移植为其它的剧种,还被搬上银幕。《秋海棠》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在丰富了其它剧种以及发展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同时,这些剧种,如沪剧、越剧,还有电影,甚至《申报》,它们为《秋海棠》能在20世纪40年代“以一篇作品压倒全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秋海棠》能够与读者见面,《申报》起了一定的桥梁作用。当然《大公报》没有刊载《秋海棠》,而《申报》得以连载,也不代表其它的报纸杂志就不会选择刊载,也并不代表《秋海棠》会石沉大海,不为读者知晓。但是,在这样一个连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份报纸,一份杂志所起的媒介作用,同时一份杂志的威望对于作品的成功与否,也有一定的影响。据记载,“《申报》是我国近代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创办于上海,至1949年5月在上海停刊,历时77年。”[4]《申报》的副刊《春秋》则是后来史量才在《申报》的基础上,另辟的一文艺副刊,由周瘦鹃主编,于1933年1月10日创刊。《春秋》在当时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为《春秋》撰稿的作家群,还是以前期《自由谈》的鸳鸯蝴蝶派名家为主,如周瘦鹃、张恨水、包天笑、孙了红等。战乱造成《申报》一度停刊,但于1938年10月10日,《春秋》随《申报》一起复刊。复刊后,此时《春秋》已另有人编辑,只能让前来复职的周瘦鹃编辑《儿童周刊》和《衣食住行》。但周瘦鹃仍在《春秋》上编发一些作品,如1940年连载于《春秋》的包天笑的《雨过天青》就是由周瘦鹃编发。周瘦鹃特别惜才,在秦瘦鸥初入文坛时,对其的作品就赞誉有加,大力推荐当时并不出名的秦瘦鸥的翻译作品。当时能在《申报》上连载小说,非要是名作家的著译不可,而秦瘦鸥在当时并不出名。最终秦瘦鸥翻译的《御香缥缈录》于1934年4月中旬起在《申报》的副刊《春秋》上连载。“最初刊登时,编辑部同仁还有人认为秦瘦鸥不是小说名家,贸然刊出这样一篇长稿,有损《申报》报格。不料连登二十天以上,读者的反应良好,纷纷到报馆来补报,发行部、广告部都向报馆当局反映,最好能从每天刊载一千字,扩展到一千五百字左右,从此秦瘦鸥三字,一举成名。”[5] 而后来连载在《春秋》上的《秋海棠》更使秦瘦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