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背后的技术.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技术创新背后的技术 谢富胜李安 内容提要技术创新经济学提供的技术创新模型为分析技术变迁的表面现象提供了合理的分析思路。 但是,技术创新背后的技术没有给与充分的关注。对于技术,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技术的工具理论和实体 理论。实体理论显然比工具理论更能有效地揭示现实。由于技术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所以技术变迁必 然反映它所在的社会的特点。因此,要想更深刻地解释技术创新过程,就必须考虑技术的本质,从社会属性 (生产组织、社会组织等等)和物质属性(工序、产品等物质特征)两方面把握技术。 关键词技术工具理论实体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以技术创新 解决方法、解决结果连结了起来。 为基础的经济动态发展。技术创新经济学描绘了 尽管技术创新经济学模型有助于理解技术创 这个技术变迁过程,并且对推动技术变迁的动力 新的动力、过程和结果,但是都没有明确地界定技 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础为进一步的技 术的性质,从而看起来是“被架起来的理论”。本 术创新做出了合理的预测。在技术创新经济学发 文将透过技术创新模型所描绘的表面现象,分析 展的全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或理论基础之一就 技术创新背后的技术。 是技术创新模型的提出。技术创新模型的发展经 技术创新背后的技术 过了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技术创新的双 向互动模犁、综合模型以及系统整合与网络化模 根据纳尔森的观点,“从一个角度看,正是技 型,并且从非形式化走向形式化。① 术进步在过去的200年里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 在较新的、有代表性的链式连结模型(Chain—关键力量,组织变迁处于附属地位。但从另一个 Linked Model)中,企业将研究与开发看作是技术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能引导和支持RD、并使企 知识的贮存库,并从中摄取一般技术知识。当研 业能从这些投资中获利的新组织的发展,我们就 究与开发不能解决企业的创新需要时,企业会尝 不町能获得技术进步”。②而帕蕾兹认为,每一场 试从企业外部的其他来源寻求解决技术需要的方 重大的创新活动都意味着一次技术——经济范式 法。当其他来源也不能满足需要时,企业将自主 的演变,“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新产品、新部fJ和 地进行研究与开发。而这种技术创新的需要可以 基础设施的爆炸性发展,它逐渐产生出新的技术 来源于设计、生产、市场营销和分销链条l二的信息 ——经济范式,这一范式在这一套技术的扩散期 反馈。这样,链式连结模型就把技术创新的来源、 间,对企业家、经理、创新者、投资者和消费者在个 ·本文为国家社科摹金(cr7qIJ003)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受到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支持。 万方数据 睾海2009.6 人决策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方面加以引导”。④而 由此,技术的工具理论认为,技术只是用来实 “技术——经济范式是一个最优化实践的模式,它 现人类的劳动目的、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因此, 由一套普遍的、同类型的技术和组织原则所构成, 技术不包含任何社会属性的要素,它的产生和发 这些原则代表着一场特定的技术革命得以运用的 展不包含任何社会的原子和人类的价值判断。即 最有效方式、以及利用这场革命重振整个经济并 技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中性的。⑤ 使之现代化的最有效方式。一旦得到普遍采纳, 第一,技术的中立性仅仅是一种工具手段的 这些原则就成了组织一切活动和构建一切制度的 中立性的特殊情况。技术带来的消极结果应该归 常识基础”。(垒)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