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第二章 书法精神——儒.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第二章 书法精神——儒

第二章 书法艺术的精神资源和主体活动 一、儒家美学 二、道家美学 三、佛教美学 四、中西文化交融中的多元美学 五、书法创作论 六、书法接受论 人类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 公元前500年左右,在世界的东西方几乎同时出现了具有飞跃性质的文化觉醒: 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 犹太人的耶稣;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他们都为其所在的民族确立了此后一直作为文化价值坐标的人文教化。 这样的时代,它之前的所有时代都向着它趋进,似乎都在为它的到来作一种准备, 它之后的所有时代,又都一次次地重温回味它,受到启发和熏染塑造。 这个时代,仿佛是它前后那些时代的轴心。 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其为“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的根本特征:从“命运”到“境界”的转换 从图腾崇拜——祖先、鬼神崇拜——天、帝崇拜,这些信仰的更迭说明: 人的理性逐渐发展,逐步掌握了大自然的规律、人性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组织管理经验; 人对控制自然、社会和自我命运的信心大增, 能力和智慧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圣君、贤才、干将左右着国家命运) 特别是英雄崇拜、早期帝王、首领的崇拜, 就产生了信仰上由外在力量到内在自我支撑的飞跃: 以追求人的优秀品格和强大能力为人生目标 (最高的人生境界),由此而超越了命运感。 圣贤崇拜——具备智慧、仁爱、勇敢、宽厚、坚毅等优秀品格(贤德)的人。 人格的崛起——每一个体以追求完善的人格为最高人生价值。 人文教化——鲜明地标举人性中的美好品德和能力,引导人自觉主动地扬善抑恶,培养高尚的人格,教化天下。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第一节 儒家美学 以孔子和孟子学说为代表 儒学对“士”精神人格的塑造,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艺术的道德情怀, 人格追求和道德情感,始终是艺术的恒久主题之一。 深入理解儒家的人文教化内涵, 就是理解人性的成长、自觉和自我提升过程。 理解书法艺术中抒情达意的深层情感渊源、人性内涵和人格追求。 一、儒家之“儒”(可参考陈来的原儒说,阎步克《乐师与史官》) 1、“儒”的考释 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段玉裁注曰:“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所行。 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 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术,道之称。” 冯友兰认为,儒家出于儒,而儒在春秋以前是一种职业,主要是西周末年专门职掌礼仪典籍的祝、宗、卜、史。 王官:祝、宗、卜、史→师儒(早期的民间知识分子) 所谓儒,是一种有知识、有学问之专家, 他们散在民间,以教书相礼为生。 “后来在儒之中,有不止于教书相礼为事, 而且欲以昔日之礼乐制度平治天下, 又有予昔之礼乐制度以理论的根据者, 此等人即后来之儒家。 孔子不是儒之创立者,但乃是儒家之创立者。” 2、儒家思想是接续三代礼乐制度和人文教化发展的结果。 儒家思想的一些要素在三代就已逐渐形成, 并在西周成型发展为文化制度: 西周的国学教育传统与乡政教化传统。 “教典,司徒之职”。 “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驯)万民”。 养民,安民,教民,是三代的德政传统。 孔子是伟大的守成者, 也是在守成中为礼乐制度的建立, 寻求更深刻的人性根基者, 这是他最大的突破和创建。 他不仅仅树立了礼乐政治的理想, 更确立了“儒”的人格理想。 3、儒家以大丈夫的君子儒自命, 显示着儒与儒家的根本分化。 《论语》:“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 ” 《礼记·儒行》对儒者德行的论述, 合于《论语》所说的君子儒精神, 与世俗所说的小人儒完全不同。 《礼记·儒行》孔子说儒十七条, 论述了“儒者”的人格形态, 包括自立规为、特立独行、诚信忠义、刚毅宽裕、举贤援能、尊让友爱等等。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 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 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全篇的结尾对儒者的总体精神做了一个概括: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 不充诎(qū)于富贵, 不慁(hùn辱 )君王, 不累长上, 不闵有司, 故曰儒。 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陨获,困迫失态之貌, 充诎,奉迎屈服之貌。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之意。) 不慁、不累、不闵,郑注为“言不为天子诸侯、卿、大夫、群吏所困迫而违道”,(近于威武不能屈。) 孔子以大丈夫精神说儒, 表明孔子在他的时代所理解的儒者, 不仅是懂得传统礼义和诗书的知识人, 而是有特定人格与价值理想的儒, 是体现着儒家思想、信仰的智识分子。 二、儒家之“仁”的内涵 孔子的学说,一言以蔽之,可谓“仁学”; 所致之道,可谓“仁道”; 所立之教,可谓“仁教”; 所祈望之政治,可谓“仁政”; 所要培养的人才——君子儒,士,可谓“仁者” 仁的两个层面: ①根芽在人的自然真率性情之处:恻隐之心 ②极致的人生境界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