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史--自然社会条件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二、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 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疆域辽阔 地形地貌复杂 气候复杂多样 2、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3)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1、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1)农业的发展 (2)农业有关的几个现象 ①农业和畜牧业的关系 ② 农业与手工业 ③重农抑商 ④资本主义萌芽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新语·道基》)。 农业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妇女采集活动 。 夏、商、周时期农业成为当时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部门 籍田礼、劝农事、求雨的仪式、措施逐渐巩固,土地分封、田间管理、赋税制度等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开始确立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的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逐渐出现并巩固下来。 秦汉时期,以家族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结构基本形成,整个封建国家机器就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 《史记·匈奴传》 :“利则进,不利则退” 冒顿致信高后,“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游牧经济成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 。 西周、春秋时期,农、工、商并重,战国时开始提倡重农抑商 。 李悝:“尽地力之教”,商鞅:“令民心归于农”,贾谊提出要“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王符提出“崇本抑末”,欧阳修称:“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也。”刘基说:“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 重农抑商的措施 : 凭借政治特权直接掠夺。(汉告缗令,唐代的借商法,元、明时期的和买 ) 在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进行垄断,以官营进行垄断,实行专卖 。 实行严厉的禁海措施,限制和禁止海外贸易 在政治上歧视、限制。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力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容了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 ,还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域的优秀文化 (3)农耕经济的落后、封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重天命,轻人力,因循守旧,不图进取,安于现状 许多科技发明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应用 1、远古文化族团分布 2、华夏族形成 3、秦汉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4、历代人口 华夏集团:黄帝、炎帝、颛顼、帝喾、舜、祝融 东夷集团:太昊、少昊、蚩尤、伯益、后羿、皋陶 苗蛮集团:三苗、伏羲、女娲 经过夏、商、周千余年的发展,华夏民族的雏形形成。 西周时进行大分封,所封之国为华夏,未封之地为四夷。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集团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互相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秦统一后,秦人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代称 汉武帝时,汉人这一称呼开始出现。 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形成了多民族一体化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唐人 宋、辽、夏、金、元时期又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四等人制,其中的汉人,即包括了汉族、契丹、党项、女真、渤海、高丽等民族。 明清时期,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固定下来,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民族格局。 战国:3000万 西汉初:1500万 汉末:6000万 魏504万,蜀128万,吴256万 西晋太康元年(280)1616万 南北朝4500万,其中南方1500万 隋初3500万,大业五年(609),4600万 唐初1000万,天宝元年(742)5000万 宋初4000万,加上辽、西夏、大理共约1亿 元朝7000万,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 明初6000万,后期人口过亿 清初8000万,乾隆八年(1743)1.6亿,乾隆五十五年,2亿,道光十四年(1834),4亿 1、中国国家的形成及其发展 2、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度 (2)专制制度 3、中国古代政治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①嫡长子继承制 “舜逼尧,复偃塞丹朱。” 《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②分封制度 《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雷中华.ppt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
-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导论3.ppt
- 中国五大名山介绍.pptx
-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ppt
-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美术课件PPT.ppt
-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节_2.ppt
-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备课.ppt
- 中国传统绘画-石窟艺术.ppt
-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全集.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