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合集
2.芦花荡
一.主旨
本文主要记叙了具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深夜护送两个女孩去芦花荡看病,由于他的过度自尊自信导致女孩大菱受伤,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军为大菱报仇的故事。赞美了老英雄过于自信自尊(核心性格),智勇双全、老当益壮、精明干练、爱国、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热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体现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二.分层段意
(1-8)引子:介绍了抗战时期,一位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
(9-19)开端:记叙了具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
(20-54)发展:记叙因老英雄过于自信导致女孩大菱受伤,他很内疚,发誓当女孩面报仇。
(55-63)结局、高潮:记叙了老英雄设下圈套,痛打日军为大菱报仇。
三.文章赏析
1.第一段“夜晚......躲避炮火去了”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运用了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描写了苇塘的阴森黑暗,被敌人封锁监视的情景,渲染了紧张气氛,体现了敌人的束手无策,为老英雄下文的英雄行为作铺垫。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作用。
运用了拟人修辞。“狠狠”“钻”“目标”等词赋予了苇子人的情态和动作。描写了苇子向上生长的姿态,烘托了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意志、力量和对敌人的仇恨。
3.第二段“可是假如时明月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作用。
运用了比喻修辞,把小船比作苇叶。体现了驾船技术高,为下文老英雄出场作铺垫。
4.三、四段作用。
运用比喻修辞,把老英雄比作干瘦的老鱼鹰。运用了肖像描写“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尖利明亮的眼睛”等词体现出老英雄的老当益壮,精明干练,睿智。
5.七、八段作用。
运用了侧面描写。描写了敌人严密封锁的苇塘歌声响亮、鱼肥稻香的景象。体现了我抗日军民斗志昂扬,以自己顽强的意志和聪明才智,使敌人封锁毒计失败。“发愁”写出了敌人的恐慌和无能。侧面烘托出老英雄的精明干练,老当益壮以及本领之大。
6.“弯弯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作用。
运用了环境描写。描写了天空的明净,用环境的宁静优美为下文发生不寻常的事情作铺垫。
7.三十三、三十四段作用。
运用了动作心理描写。“觉得”“扒”“浮”“推”“爬”等词生动形象准确地写出大菱受伤,出乎老英雄意料,他非常内疚、自责,体现了对大菱的疼爱以及过于自尊的性格特点。
3.蜡烛
一.分层段意
1.(1~7)讲述了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南斯拉夫牺牲了。
2.(8~31)记述了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战士。
3.(31~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士兵。
4.(43~44)再现并赞美了蜡烛的火焰
二.主要内容+主旨
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位苏联红军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战士并将珍藏了45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前的故事。歌颂了南斯拉夫队苏联红军敬爱和深厚友谊,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表达南斯拉夫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三.老妇人母亲形象
心地善良,爱憎分明,年老体衰(弱),勇敢坚定,渴望和平
四.文中三处“爬”“跪”的作用
爬:生动形象,准确写出老妇人的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体现了老妇人心地善良,坚强勇敢和对烈士深沉的母爱。
跪:生动形象,准确写出老妇人的行动不便,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和敬意。
五.炮火的作用
反复写炮火,生动形象的写了炮火密集的情景,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为老夫人活动设置一个典型环境,渲染了紧张激烈又恐怖的气氛,暗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烘托了老妇人不顾生死,勇敢,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对敌人的憎恨。
六.蜡烛的作用
①这是全文的线索②表现老夫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和敬意③烛光象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④寄托了南斯拉夫人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七.黑围巾的作用
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写出了老妇人和苏联红军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强烈的爱,表达了深沉哀悼的庄重感情。
八.最后一段作用
象征着对红军战士的爱戴和敬意,表现老夫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和敬意烛光,象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寄托了南斯拉夫人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这南斯拉夫种感情象征着母亲对儿子深情厚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讴歌了
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最崇高、最热烈、最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建立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的感情。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课后题2.3
①这是对战争破坏后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破坏后残败、潇条的景象。勾画了烛光的情景与后文“明晃晃“的烛光作对比,再次点出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烘托了南斯拉夫对红军烈士深厚、强烈、至高无上的感情。②原句不写名字而写“南斯拉夫母亲”、“苏联青年”揭示
第四课
主旨:
本文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