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开课《荷塘月色》
来源: 荷 花 荷 塘 月 色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坚强的民主战士。 朱自清的一生,充分证明了他人如其名,确实做到了“ 自清”,他正直、爱国,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主要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荷塘月色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初中学过他的《背影》、《春》。 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旅杂记》、《伦敦杂记》;杂文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 时 代 背 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理解 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本文语言美。 3.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 一、 理清思路,理解感情。 1、找出作者的行踪和集中描写景色的语段 “不宁静”是游塘缘起。全文紧扣“不宁静”展开:不宁静—寻静—得静—不宁静(回现实)。 2.为什么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 家——煤屑路——荷塘——家 问题导思 3.第2段写小路。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 曲折、幽僻、树多蓊郁,月光淡淡,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点出“月色”,烘托心情。 4.第3段写作者去荷塘时怎样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独处,自由,抛弃尘世的喧嚣和烦恼。 表达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夜游原因。 (小径漫步:独处求静) 课文题目是“荷塘”“月色”,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3、阅读第4段,作者从哪些方 面来写月下的荷塘美景的?分别有什么特点?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流水 月下荷塘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缕缕 (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动 淡淡喜悦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通感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书中例子:(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常见例子: (3)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4)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语言美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语言美赏析 轻飘柔美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第六段 荷塘四周 由 及 以有声衬 。 远 近 无声 问:作者全身心地享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最终有没有得到解脱呢? (提示:第6自然段) 没有,作者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一听到蝉声与蛙声,刚获得的自由和宁静又在一片蛙声中失去了,不禁发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来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