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养生保健概论
养生保健概论 住在地球上的人们,不管 什么国家,什么人种,什么民 族都有一个共同愿望 疾病医学 健康医学 健康的新概念: WHO: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 而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分的精力,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部环境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牙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世界三种人(WHO的全球性调查) 健康人群——约10% 亚健康人群——约70% 疾病人群——约20% 健康 - 亚健康 -疾病 10% 70% 20% 亚健康人群之中,有60 %的人经过5 — 8年后,转化为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有10 % — 15 %的人 转化为各种肿瘤。 亚健康的特征:一多三少 —— 疲劳↑ 活力↓ 反应能力↓ 适应能力↓ 一. 养生的含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 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生——生命、生存、生长 养——保养、调养、培养、 补养、护养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保持身心健康,防止各种疾病,从而能够延年益寿。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庄子——战国时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 二. 保健的目的 防病强身,延缓衰老 三.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黄帝内经》: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几千年的华夏光辉历史中: 养生著作200余部,有599余种版本流传至今。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及忽思慧的《饮膳正要》 、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养生思想及著作,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中华民族健康的道路。 中医养生学发展历程 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灿烂的养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优势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 多元交融的养生文化体系 “养生文化及其 派生的人体科学、 生命科学,已经不 能单纯把它看作是 一个科学技术问题, 他还是一个社会运动。”--钱学森 由养生文化所派生的人体生命科学也许将是21世纪最具有领先性、最具有魅力的新型科学。 多元交融的养生文化体系 中医养生重视“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医鼻祖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精神养生 1.精神养生的含义: 养精神、和喜怒、调情志,延缓精神衰老。 中医把调养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纠正不良的心身状态,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 《黄帝内经》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精神养生的法则: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心态平和,心理平衡) 3.精神养生的方法: 节制法 —— 克制。 疏泄法 —— 大哭、大叫、倾诉、写日记等。 转移法 —— 转变情感投向、变换环境(搬 家、旅游等)。 移情易性法(以情制情法) 运动移情法 中医学认为: 人体五脏的病变很多都是由于情绪波动产生的——七情致病 如: 怒伤肝——大怒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