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铜山区高三期中有用无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徐州市铜山区高三期中有用无用

期中调研测试讲评 * * *  无论你犯了多少错,或者你进步得有多慢,      你都走在了那些不曾尝试的人的前面。 文言文《张万福传》 万福以祖父业儒皆不达 圆令万福摄濠州刺史 且将累卿以许杲 如河北贼诸将叛,以属何人 自勤拥兵继掠,循淮而东 万福倍道追而杀之 万福驰至涡口,立马岸上,发进奉船 图形凌烟阁,数赐酒馔衣服  并敕度支籍口畜给其费  以左散骑常侍致仕 默写: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释义】不要因为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要因为是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用它来检点自己的言行。即使一个人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不做失道失德的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三国 魏 李康《运命论》 文学类文本阅读《被骗》 12、“我”乘坐出租车经历了一系列的情绪变化,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这些变化。(4分) 13、文中司机出现了三次笑,请结合文本分别解释其含义?(6分) 归纳内容要点: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情绪用语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语言作答 14、对“他要把我怎么样啊……只要他不杀我就行了”一节,从表现手法和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鉴赏。(4分) 15、结尾“又有一个人落网了!但我的心情却随之轻松了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6分) 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修辞、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谋篇布局等及其作用 理解文中重要重要句子含义、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   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题-----联系作品的主题作答 (2010江苏《溜索》)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2009江苏《上善若水》)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借物抒情: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  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007年江苏《麦天》) 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的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事实证明价值却不大;有的人喜欢做些貌似无用的事,但留下的东西却让后人受用无穷。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材料的核心:有用、无用的辩证思考。 2、两者的辨析点在于:有用的事并非真的有用,或者说是暂时有用,短期有效,从长远看来是无用的;无用并非无用,而是短时看不出来,或者暂时效果不太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对人生发展有利,是有用的。 要把有用、无用的辩证关系说清楚。 3、从价值观层面考虑,批评功利的实用主义价值观,肯定无功利的精神层面的价值观。 4、有用和无用既是起点,又是核心,更是行文需要扣紧的要素;两者前轻后重,最好将有用、无用结合起来谈,避免只谈一点,有用是相对于无用体现出来的;无用是通过对有用的辨析体现出真正的有用。 有用与无用  莫言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典礼上说:“文学的最大用处,就是它的没有用处。”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刻意将“有用”“无用” 用鲜明的界限划分开。   人们往往刻意将“有用”凌驾于“无用”之上,其实,有些“无用”之物反而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法国巴黎是世界公认的浪漫之都,随处可见咖啡馆,很多人会消耗一个下午的时间不去工作,在里面闲聊。市政府觉得,如果拆除大部分咖啡馆,产生的经济效益会提高一大截。不料市民出来抗议了,他们认为咖啡馆是心灵的寄托,不可拆除。政府只好妥协,留那些“无用”之物在街上。   咖啡馆这样一个滞耗时间,影响经济的东西为何能收到如此的欢迎?因为它是人民心灵的寄托。比起那些金钱,权利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法国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