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释名》声训分类及其价值.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释名》声训分类及其价值

《释名》声训分类及其价值 摘 要:本文对《释名》中具体的声训条目从声训的价值这一切入点进行了分类,分析归纳出了推源声训、假借声训、义理声训以及民俗声训这四类声训,对于声训的作用进行了更为合理的界定。并从价值这一角度对《释名》声训的作用进行了宏观的概括,总结了《释名》中声训对于语言学中音韵学、文字学和词汇学等方面的宏观价值。由此可见,声训不仅不是一种唯心、主观的毫无价值的训诂糟粕,而且对语言学研究也具有非常理想的价值。《释名》中的声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其声训,我们应做详尽的分析,不应该以偏概全,曲解甚至误解。 关键词: 《释名》 声训 分类 价值 一、前言 《释名》在我国传统小学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与《尔雅》、《说文解字》分别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系统运用声训、义训、形训的开山之作。 (一)《释名》成书背景及作者介绍 《释名》由刘熙撰《释名》于汉末兴平元年之后到建安八年之间的九年之中,即公历194年到203年这段时期内,其成书于声训这种训诂方式蓬勃发展的东汉时代。两汉魏晋时代,声训大作,“由诸子作者的自我行文变成了训话家的诠释内容。声训由原来的‘经文’内容变成了诊释经文的‘注文’内容,并独立形成了专书,使得声训之例最终脱离了名辩之学的范畴,成为训话学的一种词义训解方式,成为语义学研究中的一项内容”。 〔1〕出现了《春秋繁露》《白虎通义》这样的大量使用声训的著作,但《释名》不仅在声训的使用范围上胜过前二者,即《释名》是一部声训专著,其书通篇使用声训;更在声训的作用上胜出前二者,其书明确地提出“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这一主题思想,说明《释名》的主旨就是要探求语词命名的“所以之意”。 鉴于史料极度匮乏且多有矛盾,刘熙其人的生平,现在我们知道的很少。据今人考证,刘熙,字成国,是青州北海(今山东昌乐)人,迫于汉末战乱,徙居交州,官至南安太守。刘熙师从东汉经学大家郑玄。郑玄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这些大部分是义理学的内容。导致刘熙在创作《释名》时,必然受到其师的影响,从古代义理角度对名物解释,而他的写作目的以及收词标准则使他善于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解释当时的民风、民俗。其书推求语源的主旨则要求《释名》探索词语之间的音义联系,综合考虑《释名》的成书背景以及作者生平可以更好的为我们理解《释名》服务。 (二)声训的性质及特点 张永言在《训诂学简论》中说:“声训又称‘音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有学者认为“声训是用音近义通的词来作训,因为训释词与被释词之间有词音的关系,所以被称作声训。但是声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显示读音,而仍是为了显示意义。”〔2〕据此,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声训,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显示释词与被释词之间的语音和语义之间联系的一种训诂方法。声训与形训、义训最大的区别是从词语的语音入手,而非从字形、意义为切入点,这是声训最显着的特点之一,虽然三者的目标都是更好的解释被释词的词义,但是声训与形训、义训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声训的另一特点是,“训释词在多数情况下不能成为被释词的一个义项,即声训不具有直接解释词义的性质。”〔3〕前人多批评声训具有任意性,不仅不可取甚至是应该摒弃的,其原因恐怕是没有看到声训的这一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运用声训这种方法,是基于古人认为语言中“音”与“义” 互为表里,“义起于音”,于是读音相同的词有着相通的意义。是故可以“因声求义”,即通过词的读音来探求词的意义。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识,是跟语言中词汇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根据现代词汇学理论,汉语中的词汇“积累大约经历过三个阶段,即原生阶段、派生阶段与合成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没有绝然分清的界限,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各以一种造词方式为主要方式。”〔4〕不能从语言内部寻找理据,遵循 ‘约定俗成’ 音义结合原则的原生阶段,以通过音变和字变为派生造词的派生阶段,以及合成造词取代了派生造词,成为汉语主要的造词方式的合成阶段。根据王宁女士的说法,“周秦时代是汉语词汇派生的高峰”, “在两汉以后,合成造词取代了派生造词,成为汉语主要的造词方式”。即,周秦到两汉这个时间段,汉语的造词以通过音变或字变(读音相同和相近)为主的派生为手段,那么在刘熙所在的东汉,人们认为读音相同的词具有相关的意义也是无可厚非的。诚然,在刘熙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小学家所认为的具有音义相通的词(即刘熙所谓各有义类)中,可能只有一部分才是真正的同源词,还有一部分是由原生词本已存在的偶然相同(同音词)和根据文化和风俗联系起来相关词,但是并不能就此否认《释名》声训中对于同源词系联有价值的条例,也不能否认《释名》声训中那些反映文化以及风俗的条例的特殊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