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推拿治疗学3(免费下)_50132.doc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推拿治疗学3(免费下)_50132

呃逆 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症状。古代文献又称为“哕”。此症如偶然发作大都轻微,可不治而愈;如持续不断,则须治疗方能渐平。本节所讨论的是属于持续不已的呃逆。本症若在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则每为病势转向危重的预兆。 【病因病势】 呃逆的产生,主要由于胃气上逆所致,胃主纳谷,以下行为顺,而体虚,邪实均可影响胃气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 饮食不节 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则寒气蕴蓄于胃 并循于太阳之脉上膈,袭肺,胃气失于和降,气逆而上,复因膈间不利,故呃逆声短而频,不能自制。若过食辛热煎炒之品,或过用温涩之剂,燥热内盛,阳明腑实,气不顺行,亦可动膈而发生呃逆。 情志不和 恼怒抑郁,气机不利,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若肝气乘肺胃,导致胃气挟痰上逆,亦能动膈而发生呃逆。 正气亏虚,重病久病之后;或误用吐、下之剂,耗伤中气,或损及胃阴,均可使胃失和降而发生呃逆。 综上所述,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引起胃失和降的原因则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及正气亏虚等方面。此外,肺气失于疏通,在发病过程中也起了一定作用。因手太阴肺经之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又均以降为顺,故两脏在功能上互相促进,在病变时亦互相影响,膈位于肺胃之间,当各种病因侵袭肺胃之时,亦每使膈间之气不畅,故胃气上逆而引起呃逆之症。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呃逆是由于膈肌痉挛引起气逆上冲,喉间声响“结嗝”不止。常见的病因有: (1) 饮食失调,太冷、太热或刺激性过强的饮食,急性、慢性酒精中毒等。 纵隔障炎症及肿瘤。 胃肠道病变:胃炎、胃扩张、肠梗阻、肠绞痛、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及胃肠手术后等引起。 其他:如颅内压过高、大脑炎、尿毒症及精神病等。 【临床表现】 寒气蕴蓄于胃 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则甚,饮食减少,口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胃中燥热 呃声洪亮,连续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面赤,舌苔黄,脉滑数。 气郁痰阻 呃逆连声,胸胁胀闷,由抑郁恼怒而发作,情志转舒则稍缓,有时恶气,饮食不下,头目昏眩,舌苔薄腻,脉弦而滑。 正气虚亏 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缓,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疗】 治则以和胃,降气,平呃为主,胃寒者加温中祛寒之法,胃热者佐以泻热通腑:气郁痰阻者辅以降气化痰,正气亏虚则治宜温补脾胃。 基本治法 胸腹部操作 取穴:缺盆、膻中,中脘。 手法:按法,揉法,摩法。 3.操作:①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右侧,按、揉缺盆穴,以痠胀为度,每侧半分钟,然后按、揉膻中半分钟。 ②同上体位,用摩法治疗腹部,摩法操作及在腹部移动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以中脘穴为重点,时间6~8分钟。 背部操作: 取穴:膈俞,胃俞。 手法: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搓法。 操作:①患者俯卧位。医者坐于右侧,用一指禅推法,自上而下在背部膀胱经治疗3~4遍,重点在膈俞,胃俞。时间约6分钟②同上体位按、揉膈俞、胃俞,以痠胀为度。③搓背部及两胁,使之有温热感。 辨证加减 胃中寒冷: 摩腹时加气海穴,时间2分钟。 摩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胃中燥热: 横擦八髎以透热为度。 2 按、揉足三里、大肠俞以痠胀为度。 气郁痰阻: 1 按、揉胸腹部的中府、云门,膻中,章门,期门;背部的肺俞、肝俞、膈俞、胃俞,均以痠胀为度,不宜刺激太重。 横擦胸上部,以透热为度;斜擦两胁,以微有热感为度。 按、揉内关,足三里,丰隆,以痠胀为度,每穴均半分钟。 正气亏虚: 1 横擦左侧背部脾胃区域;直擦督脉。均以透热为度。 2 按、揉足三里、内关穴半分钟。 〔附〕 简易止呃逆法。可选用下列某一种 在患者胸锁乳突肌上端压迫膈神经。 即饮200毫升冷开水。 在颈部置冰袋。 鼻吸入硝酸甘油或氯仿。 嘱患者暂屏气。 第八节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由于胃基层张力低下及胃周围组织迟缓无力而使胃体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或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的一种疾患。 祖国医学虽无胃下垂的病名,但在文献中有相应的记载,如《灵枢1·本藏》曰:“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小而幺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可见,古人对本病已有一定的认识。 胃,十二指肠的两端被其周围的解剖结构所固定,胃的上口与喷门连接。该处由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及胃结肠带所固定。十二指肠下端的空肠弯被十二指肠悬韧带固定在后腹壁上。正常胃可在一定范围内移动。一般情况下幽门位于剑突和脐连线的中点或脐水平附近。由于人的体形差异,胃的形状有所不同。矮胖者,往往呈牛角尖型;瘦长虚弱者,可呈无力型(长胃);一般体形者,多呈J型胃。 〔病因病机〕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谷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和脾胃的运化,将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