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T-教学课件

第 七 章 计算机体层成像技术(CT) 第一节 总 论 一. CT简介 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Hounsfield 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应用于临床。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将所取得的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获得重建图像。所显示的是断面解剖图像,其密度分辨力明显优于X线图像。 CT解决了普通X线的分辨力差及影像重叠问题,可直接显示X线检查无法显示的器官。从而显著扩大了X线影像在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二、CT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影像形成基于X线的特性及所摄片部位的组织密度和厚度差别,由于这种差别导致X线穿透不同组织的X线量的差异,在荧屏或胶片形成黑白对比的影像。CT也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及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程度不同,通过计算机将穿透人体某一层面X线的衰减系数量化计算后重建成的断面图像。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后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转为数字,经计算机处理获得每个体层X线的吸收系数,再排列成数字矩阵再经数字/模拟转移器(digital /analog converter)把某一体层的X线吸收系数按矩阵排列成为CT图像。 三、CT图像特点 1 密度分辨力高 CT图像是由许多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构成,象素越多,构成的图像越细致。CT图像是以不同灰度表示反映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同X线图像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低密度区—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高密度区—骨骼)。 同普通X线影像相比,CT图像可以使人体密度差别较小的软组织形成密度对比差异的图像,这是CT的最突出优点即密度分辨力高,所以,CT可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脑、肝、胰、盆腔器官,并能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呈现出病变影像。 2 量化反映组织的密度变化 常规X线图像可反映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密度差别,如高或低密度,但无量的概念,CT图像用不同灰度和X线吸收系数说明病变组织的密度高低程度,X线吸收系数为量的概念,用CT值表示,单位为Hu,代表测量部位的组织密度。 CT值是将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换算成表示密度的单位,水的吸收系数为1,CT值设为0Hu。正常人体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CT值设定为+1000Hu,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Hu。软组织(肌肉、肝脏、脾、胰)为20-50Hu,脂肪组织为-70—-90Hu。因此,CT图像可以通过肉眼观察组织密度高低,也可通过CT值量化反映密度高低。 3 CT图像是断面图像,显示病变解剖关系明确,为了显示器官的整体性,需要多个连续层面的图像观察,甚至可重建成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 四、CT检查技术 技术参数 (1) 位置选择:应准确并送入扫描孔内,多用横断(轴位)扫描,特殊情况(蝶鞍)用冠状位扫描。 (2) 检查范围要足够:肝脏要肝顶——肝下缘。 (3) 层厚:一般用10mm(每一断面的解剖厚度),特殊可选择2mm。 (4) 层距:多数与层厚相同(每一层面之间的距离),检查肝、胸部时应屏气制动。 2 检查方法 平扫:普通扫描,是指不用造影或增强的扫描。一般应先作平扫(肝、脑、肾)。 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时或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目的是在血液碘浓度增高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产生差别,形成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密度差别,使之显示清楚,分析性质。 造影扫描:先作器官或结构的造影,然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如脑池内注入空气或对比剂行脑池造影后,再行扫描,称为脑池造影CT扫描,可显脑池形态和其内的小肿瘤。 五、CT图像分析与诊断 1 首先了解检查技术条件:平扫还是增强,连续观察每帧图像。 2 多帧图像的系列观察:立体分析器官形态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 3 观察病变密度与所在器官的密度差别:高密度(高于所在器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高低混杂)。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度高低。 4 观察分析病变位置、大小、形态、数目和边缘。 5 增强扫描时,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变化,强化—病变密度增高,密度不变为不强化。强化形式: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环状强化(周边强化)。 6 观察邻近组织器官的受压、移位、浸润、破坏。 综合分析影像及临床资料结合,可判断其性质。CT对发现病变、确定位置及大小、数目方面较敏感可靠,定性的诊断价值有一定限度。 六、CT诊断的临床应用 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肿瘤、脓肿、肉芽肿、外伤性血肿、脑出血与脑梗塞、椎间盘突出、眶内占位、中耳病变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