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兰州民谣中思乡情怀
试论兰州民谣中思乡情怀 [摘要]作为中国腹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兰州独特的文化现象,为具有民间生态文化表达方式的民谣兴起创造了条件。兰州民谣反映了兰州这座城市的民生状态,民谣中存在浓厚的思乡情怀。本文从城市叙事、人事物象、思乡原型等方面对兰州民谣进行剖析、解读,进一步探讨民谣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兰州民谣;城市叙事;思乡情怀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0-0042-03
香港评论人廖伟棠曾说:“在这个不安的时代里,我们的诗人哑言了,是如今的新民谣唱出了城市巨变中小人物的承担。”
兰州作为中国腹地,地处黄土高原,衔接青藏、宁夏、内蒙、新疆等省份,外来人口复杂多样,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民谣兴起显得理所应当,曾有人将这块黄土高坡上的城市誉为“中国摇滚的西雅图”,这个地域呈狭长状的城市,曾走出很多有名的民间音乐人。
一、兰州民谣中的城市叙事
兰州最著名的民谣乐队当属野孩子乐队,这支乐队最早由索文俊和张佺组建,几易人员,2001年3月,在三里屯南街一起创办了名叫“河”的酒吧,并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的音乐根据地,吸引人群众多。著名乐评人颜俊曾说:“野孩子乐队是新民谣比较早的尝试,他们把民间的一些音乐在形式上进行革新,同时又保存了民间的本质。与创作方式投靠盲目与抄袭的乐队相比,野孩子先是用做人的方式树立了乐队的气质。他们的创作过程才是真正的生活。”他们的作品中很多与曾经生活着的这座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真正的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多半是童年时代情绪记忆的摇篮中便开始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早年的情绪记忆对于艺术家来说非常重要……往往会在无形之中渗透在他们终身的创作活动中,显示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个性特色。”既然童年的印记在某种程度来说规定了一个人的全部生活,那么,野孩子乐队主要成员索文俊和张佺的成长经历,则在他们的作品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他们的音乐不是对传统民歌的简单模仿、改编,音符间流淌着成长领域的丝丝影响,出生在兰州乃至西北这个有着浓郁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他们对歌唱有着最简单、最直接的体会。
乐手索文俊曾经在兰州的建筑工地上听过工人们(大部分是民工)唱歌。对他们来说,歌唱作为一种力量支撑着艰难的生活。张佺的童年在甘肃和青海农村度过。在那儿,他从劳作的农民那儿学会了唱歌。那些农民用自然的声音歌唱着生活的快乐和忧伤,这深深地影响了张佺关于音乐的理念,“我最喜欢西北民歌的朴素和简单”,张佺说:“听上去就是人们在给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
一首《早知道》激起众多听者的共鸣:“早知道黄河的水呀干了,修哈那个铁桥了是做啥呢 ,早知道尕妹妹的心呀变了,谈哈那个恋爱了是做啥呢。”兰州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一条母亲河滋养着黄河两岸的人们,上游水量不足的现状,加之城市人口的剧增,导致河床日趋狭窄,裸露的河床里艰难地长出芦苇,在黄河岸边的劲风里摇曳,日渐繁盛。那句夹杂着泄愤般的“咒语”唤起对河流的敬畏,对日常生活没有痕迹地腐蚀现实表达出强烈的憎恨,一句粗口,恰到好处,听似低俗,社会最底层劳动人们的心声却一览无遗。随后,话锋一转,联系到青年人为之懊恼的情感问题,一主一客,纠结、泄愤心态不言而喻。
一首《你可知道》唱道:“你说那山上的杜鹃花儿红,你可知道,它长了多少年? 你问那大路上骑马(呀)走过的人 ,趟过的河,它有多少? 你听那飞过的杜鹃鸟儿叫, 你可知道,它家在哪里? 你猜那背井(呀)离乡的人,走过的路,它有多少?”似乎与兰州关联不大,但若是了解了歌者的生活背景与生长经历,便能透过歌曲,追寻到关于兰州这个城市的些许蛛丝马迹。杜鹃花儿是每年暮春时节,距兰州城外不远处的郊区随处可见的花种,五六月,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儿怒放在自然里,那场景足够引起强大内心的震撼。这是一座移民城市,土生土长的土著并不多,似乎每个人都是过客:“那背井离乡的人儿,曾走过多少路?”这是一句问语,叩问着每一个被歌曲震撼内心的人,由它引起、触动的思绪,泛滥在思乡的气氛里。
除了这支走出去歌唱本土的乐队,同时期乃至以后的乐队也对兰州这座城市有着深入肌肤的叙述。一道乐队首张专辑里《没有黄河我活不哈》,是这座城市里母亲河的孕育最好的情感展示:“黄河嘛我的家,没有它我也活不下……我要一辈子的爱着它,别让我的心里像针扎 ……天上的云彩陪着它,日日夜夜把它牵挂……”炙热的情感流淌出的是对黄河的歌咏,穿城而过的这条大河孕育着成长中的少年,叙述者就是歌唱者。
二、兰州民谣中的人与物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群居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便是人的交流。民谣的创作者大多有着在兰州长久生活的经历,他们理所应当地在这个城市细节里存在,或者由于某种际遇移植在这里,有着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