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浙江县报两个发展高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浙江县报两个发展高潮

近代浙江县报两个发展高潮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地方报业起步很早,南宋时期杭州就有“邸报”和“小报”。1854年宁波创办了浙江第一份近代报纸《中外新报》,1897年在嘉兴平湖出现了第一份县报《平湖白话报》。①我国近代史上的蔡元培、瞿秋白、邵力子、夏丏尊、郁达夫、朱自清、经亨颐、邵荃麟、胡愈之、沈雁冰、郑振铎、丰子恺等名人,都为浙江县报的发展作出过贡献。浙江县报从1897年到1949年间经历了两次发展高潮。 第一个高潮 1897年至1937年是浙江县报出现并逐步发展的时期,其中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推动了浙江县报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从1911年到1927年间,浙江有民间、政府、国民党、共产党等办的八十多家县报。 随着康有为、梁启超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兴办白话报,提倡推广白话文宣传维新思想,白话报对报纸传播和文体发展都有划时代意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第一张县报《平湖白话报》由陈惟俭等人创办,该报日出一小张,1898年戊戌政变后,报馆被清吏捣毁,该报停办。清光绪三十年(1904),《南浔白话报》问世,出刊一年左右。 辛亥革命前后创办的县报中,民办的有嘉善的《善报》和《善言》、余杭的《余杭报》、绍兴的《天觉报》、海门的《赤霞报》、德清的《清声报》、椒江的《椒江日报》、永嘉的《温州大公报》等;国民党县党政部门创办的有《新余杭报》、《富阳党报》、《海盐民报》等。民国初军阀统治时期,浙江报业的特点是报纸创刊多,查封也多,有的报纸创办几期就被查封。比如嘉善的《善报》,因内容多为抨击县政贪暴,指责劣绅横行,1913年被封,《绍兴公报》揭露绍兴知事陆炳麟“营私舞弊,搜刮民膏”,被其蓄意报复,1913年被封。 1919年的五四运动及浙江的“一师风潮”激发起浙江学生和进步青年的革命热情,纷纷起来组织政治社团和创办报纸。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浙江各地共产党员,在多个县域办起十几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县报,影响较大的有:茅盾参与创办的《新桐乡》、②瞿秋白曾作介绍的永嘉的《新学报》、嘉兴新塍的《新塍半月刊》和《少年新塍》、萧山的《责任》、绍兴的《觉悟》、上虞的《石榴报》。1924年国共合作后,出现了更多中共县报,如《余姚评论》、《永嘉周刊》、象山的《鸣报》等。 1927年4月11日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蒋介石掌握政权后,视浙江为核心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国民党各县党部和政府控制了一些民办报纸,还陆续创办党政机关报,十年内战时期办报约有40家左右。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民族危机日益严重,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事直接威胁到杭州,浙江各地掀起抗日救亡浪潮,地方报不断发特刊或号外,报道战事。 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民党加强对报纸的控制。1929年10月,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宣传部设立《日报登记办法》6条,规定“各种日报均须遵照本办法登记”。1930年l2月16日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共44条。这个出版法规定,创办报刊,需经内政部登记批准,1933年在城市设立新闻检查所,加强对报刊的控制。例如,1932年元旦创刊的《嵊新民报》,6月28日刊登《认清我们的敌人》一诗,被认定影射国民党政府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而被停刊。此外,余杭、象山等地的《指南针》、《鸣报》、《午报》等,也被政府一一“围剿”。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原先各县的闭塞状态逐渐打破,各类民办报纸在多个县域创办。办报虽多,思想却不活跃,缺少“五四”时期那种直言批判的风貌。由于财力和印刷条件限制,此时县报日刊较少,三日刊和五日刊较多,开张则对开的少,四开和八开的多。 第二个高潮 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抗日战争的8年,浙江各县创办了一百多家报纸。抗日战争爆发,促使战前国民党政府办的和民办的报纸,都以宣传抗战为主调。一些省报和地市报纷纷搬迁到县域内继续办报。还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县城和农村。以“唤起民众,抗日救亡”为宗旨的报纸,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县涌现,推动了浙江县报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其中,1938年是战时创办县报最多的一年,粗略统计达50家以上,其中金华最多,宁波、温州、绍兴、丽水等地区也有不少。 1937年12月杭州沦陷后,浙江省政府撤退到金华的永康方岩,原在杭州发行的《东南日报》、《正报》、《战时生活》、《中国儿童时报》等也迁到金华出版。金华北通苏浙皖敌占区,南达闽赣粤桂大后方,因此南昌的《青年团结》、衡阳的《士兵周报》、汉口的《前敌周报》等一些外省报刊也纷至沓来。国民党中央机关刊物《中央周刊》,也在金华发行航空版。③战时云集金华的知名作家和学者,有巴金、夏衍、冯雪峰、张乐平、艾青、胡愈之、范长江、杨朔、沈从文等,先后参与办报和撰稿。许多知识分子先后创办报纸,其中由中共领导的有《新中国》、《东南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