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平衡等离子体技术降解垃圾渗滤液实验探究.docVIP

非平衡等离子体技术降解垃圾渗滤液实验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平衡等离子体技术降解垃圾渗滤液实验探究

非平衡等离子体技术降解垃圾渗滤液实验探究   摘要:采用非平衡等离子体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的污染物进行了降解实验研究,分别从电压、电极结构、液膜厚度、稀释倍数这四个影响因素对垃圾渗滤液降解效果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在3根电极条件下,70v左右的电压,液膜厚度为14.032mm时氨氮、COD降解效果较好,取液膜厚度为14.032mm时,生化性BOD5/COD比值达到0.5,稀释10倍数时处理达到预定效果,相对较理想的处理时间为30~45分钟。 关键词:非平衡等离子体; 垃圾渗滤液;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O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卫生填埋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法,仅2003 年我国就有约1.48 亿吨的城市固体废弃物通过卫生填埋处置[1]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其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氨氮(NH4+-N)和无机离子,如果收集或处理不当,将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危害[2]。因此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是影响填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比较 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通常有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两种。物化处理不受水质水量变动的影响,尤其是对BOD5/COD比值较低(    溶液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稀释倍数实验:量取10ml “稀释后”的垃圾渗滤液到反应中,将高压针尖(用细的针)与液面的距离调到0.5 mm,采用3根高压电极,将电压固定在约65 V(使尽可能多的电极放电),改变垃圾渗滤液的稀释倍数(5倍,10倍,20倍),考察稀释倍数的影响。 图12 pH值随放电时间变化关系图 图13 COD浓度随放电时间变化关系图 图14 氨氮浓度随放电时间变化关系图 图15 检测项目降解效果图 稀释倍数实验表明: COD随稀释倍数的增加降解率明显下降,分析降解百分率不难发现稀释对总磷的降解有有很大影响,尤其对渗滤液pH影响最大,pH值本组实验中波动很明显,出现的值在3~8之间,且处理时间大于20min之后溶液pH下降明显,这很好的证明了在放电过程中电离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O、·OH、·OH2等与激发态分子、破碎基团及其他自由基等发生一系列等离子体化学,脱色过程中生成了大量含羧基的物质,使pH下降明显。此外污染物在10倍稀释时色度去除很明显,去除率达到90%以上。 结论 综合各种因素而言,在3根电极条件下,70v左右的电压,液膜厚度为14.032mm时,氨氮降解效果较好,取液膜厚度为14.032mm时,生化性BOD/COD比值0.5,稀释对于降解效果影响不大,氨氮处理效果随放电时间的延长而提高,稀释10倍数时处理达到预定效果,相对较理想的处理时间为30~45分钟。 本实验有效地证明了非平衡等离子体对与垃圾剩滤液确实具有良好的的降解效果。它是一种高效、简洁、处理效果理想的新颖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具有反应速度快、降解有机物彻底、无公害、水质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大大提高滤液出水的可生化性,降低渗滤液毒性。对于未来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无疑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且这一技术在未来将具有有很大的探索发展空间。 本次实验研究存在电极利用的效率问题。此外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污染物存在耗能高,处理成本是限制其工程应用的主要因素。节能降耗、倡导绿色低碳 是当今社会的关注点,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对电极结构的改进,向着低能耗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M]. China Environmental State Bulletin. Beijing: 2004 [2].Li X Z, Zhao Q L, Hao X D. Ammonium removal from landfill leachate by chemical precipitation[J]. Waste Manage, 1999, 19 (6): [3].赵华侨著. 等离子体化学与工艺[M]. 合肥: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Rboinson,J.W. Hma,M. Balaste. Ultraviolet Radiation from Electrical Discharge in water[J]. APpl. Phy, 1973, 44:72. [5].Yan Keping. Application of Corona- Induced Non- thermal Plasma in Gas Cleaning [J].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