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生活服务类评论专栏快速成长
一个生活服务类评论专栏快速成长 “生活杂谈”,这一新华社评论类栏目的“新面孔”,经过新华社江苏分社半年多的“墙角试验”,从几个人呐喊到十几个人助威,从一个分社勉力强撑到几十个分社“众人拾柴”,从一天播发一条还“等米下锅”到每天播发三五条仍绰绰有余,从中央大报的头版头条到电视台读报栏目的频频亮相,从“说得颇有道理”到一些篇章令读者拍案叫绝乃至引导舆论转变,“生活杂谈”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爆发式增长……
新华社,有了新闻杂文。与“新华体”截然不同的“新新文体”
“父母满眼的爱还没看够,爱人亲热的话还没说够,孩子还没找到撒娇的感觉,你就要远行?”“还没来得及为父母多捶捶腿背,还没来得及帮爱人多暖暖被窝,还没来得及给孩子多辅导些功课,我怎么忍心离去?”这还是新华社记者写的文章口马?明明是篇抒情散文的片段,却来自春节长假结束时的一篇献给打工者和留守人员的“生活杂谈”——《你的征程是我留守的开始》,刊登在2013年2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
“到星巴克喝咖啡,喝的不仅是杯中之物,更是种气质。带上搪瓷缸甚至是饭盒去?还让不让人家有气质了?”“星巴克想涨就涨的底气,正是吃定了这批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和对其品牌的忠诚度。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洋品牌的经营策略,涨个价都如此婉约,既达到了目的,还显得挺有气质。”这还是新华社播发的文章吗?明明是“小资”无奈调侃星巴克涨价。偏偏这些戏谑之语,也是来自“生活杂谈”文章《自带杯子喝星巴克还让不让人有气质了?》。
“如果人不死,八百多亿人住哪里?穿啥吃啥?怎么论资排辈?谁当头儿?如秦始皇活到现在,让他当个晗干部?有人花大钱,把先人的坟墓,或者提前把自己的坟墓造得极其华美,以为这样就有可能永垂不朽。他们也不想想,如果成千上万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坟墓都保留到现在,这地球上还会有活人住的地方吗?请相信,后人必定会不断铲去前人的坟墓。一百万年后,恐怕连黄帝、孔子的坟蕖也没有了。所以,千万不要对坟墓太感兴趣。”新华社的文章怎么能是这样?简直比周星驰的无厘头更无厘头!这段文字,同样来自清明节前播发的“生活杂谈”文章,《人总是要死的,但是……》。
“生活杂谈”的很多稿件,仅从标题上,就能看出作者的立意之奇、角度之巧。如《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说的是爱情;《西红柿炒鸡蛋,加一勺“故乡”糖》,说的是乡情;《去药店买药,一定要蹲下来?》,期盼着“站着也能买到平价药的那一天赶快到来”;《消费者蹲下买药,谁之过?》,反思的却是医患关系;《“中国式过马路”与“中国式马路”》《调侃“中国式”陋习更要多些理_生思考》《“中国式插队”,是互帮互助还是秩序失守?》《消除“中国式接送孩子”背后的不安全感》,不同省份的记者不约而同地关注“中国式”,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入思考;《“不准念稿”逼迫官员“话风转型”》《领导走基层可否“微服私访”?》《讲接待论排场都有惯性,基层何时刹车?》等系列稿件,则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的积极响应……
“走转改”大背景下开出的一朵新花
近年来,带有杂文特征的新闻评论在各种媒体,特别是在网络、手机上爆发式涌现,争奇斗怪,咄咄逼人,强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尽管有些杂文观点低俗、庸俗、落后甚至反动,却因其语言奇巧、生活味浓,每每能够混淆视听;有的媒体锐意创新,推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灵活多彩的杂文,便赢得了满堂彩。因此,新华社的一些编辑记者认为,有必要训练出一支“融入世俗”的杂文队伍,用老百姓特别是青年人喜欢的方式讲话,满足党和人民的新需要。从这个角度讲,“生活杂谈”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基地。
“生活杂谈”缘起新华社江苏分社一次小探索后的“墙角试验”。“墙角”者,就是那种不起眼的地方,想让人注意,又怕太引人注意之谓也。2011年春节期间,江苏分社记者曾经尝试写过《春节七日谈》,每天一篇小杂文。诙谐幽默、轻松调侃又有浓浓亲情,给编辑和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011年年底,总社编辑建议记者尝试在日常报道中增加类似《春节七日谈》的稿件,“生活杂谈”因此于2012年元旦前面世,开头两篇便让人耳目一新,《hello,2012》《回家,陪孩子过新年》。
在刚开始的一个月里,“生活杂谈”几乎没有套路,但都充满了激情。新华社江苏分社为此专门成立“生活杂谈”写作小组,并发动全分社记者写作。江苏分社的同仁们一直在抱团取暖,争取你方写罢我登场,让杂谈形成绵绵不绝之势。相互鼓励,不抛弃、不放弃,撑起来。
2012年7月,杂谈稿件开始进入柳暗花明的状态——参与写作的其他分社记者开始增多,来自新华社其他分社的新写手不断出现,几乎不用担心“缺货”了。从2012年11月开始,几乎所有分社开始参与“生活杂谈”的写作,曾创造了一天播发9篇的记录。
为此,2012年8月15日,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