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杆菌感染引起白唇鹿腐蹄病诊治.docVIP

坏死杆菌感染引起白唇鹿腐蹄病诊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坏死杆菌感染引起白唇鹿腐蹄病诊治

坏死杆菌感染引起白唇鹿腐蹄病诊治   摘要介绍坏死杆菌感染引起白唇鹿腐蹄病的发病症状,总结该病的临床检查、细菌学检查的方法,提出诊断与治疗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唇鹿;坏死杆菌感染;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39-02 TreatmentofRot-footDiseaseinWhit-lippedDeersInfectedbyNecrobacillus CHEN Wei-gang (Chengdu Zoo,Chengdu Wildlife Research Institute,Chengdu Sichuan 610081) AbstractSymptom of rot-food disease infected by necrobacillus was introduced.Methods of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bacteriology examination were summarized.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ot-food disease control. Key wordswhite-lipped deer;necrobacillus infec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又名岩鹿、白鼻鹿、黄鹿、“哈马”(藏语),为大型鹿类,体重在200 kg以上,通体呈黄褐色,臀斑淡棕色,头骨泪窝大而深,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白唇鹿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的山地群居动物,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食,分布于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白唇鹿为中国特产动物,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加以保护。 腐蹄病又称传染性蹄皮炎、蹄间腐烂、趾间腐烂、坏死杆菌病。该病多因坏死杆菌等病菌所引起,是一种主要侵害各种畜禽和野生动物高度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因其常侵害反刍动物四肢关节及蹄部,又以后蹄发病最为常见,引起蹄部的坏死和化脓,而俗称腐蹄病。夏秋季节7—9月易发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炎症、腐败、恶臭、剧烈疼痛、跛行等症状。该病病程比较缓慢,多数动物跛行数十天甚至数月,逐渐消瘦,如不及时治疗,可因继发感染而造成死亡。 2010年9月,成都动物园饲养的白唇鹿发生以蹄冠部化脓、坏死、之后形成瘘管、跛行为特征的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坏死杆菌引起的腐蹄病。经过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精心护理使动物得以康复,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1发病情况 成都动物园常年饲养有白唇鹿5只,雌雄同群饲养,2010年9月其中2只公兽发生腐蹄病。饲养员述动物在发情季节常发生追赶打斗,且时有滑倒;动物采食开始减少,不愿走动,行走时一侧下肢不敢着地,呈“三脚跳”姿势。由于野生动物不容易靠近检查,起初误认为是动物关节受伤,很快能够自行康复,故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麻醉检查。但数日后发现病鹿病情未见好转,并有加重的迹象,患肢蹄部肿大,偶见脓汁外流。遂采取临床麻醉检查治疗。 2临床检查 病初患兽精神不佳,被毛紊乱无光泽,经常卧地,不愿运动;站立时前肢向后屈于腹下,表现出频频提举病肢,行走时跛行,有疼痛感,但饮食未见异常。中期动物蹄冠部肿胀,皮温升高,疼痛,表现为急性炎症症状。人为驱赶时,“后方短步”,“敢提不敢踏”,呈明显的支跛症状,运步缓慢,步样紧张。后期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41 ℃,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喜卧而不愿站立,全身症状明显;动物患蹄不能着地,高度支跛,或因站立困难而经常卧地不起;蹄部发生热痛性严重肿胀,坏死侵害到关节和韧带,随后蹄冠部肿胀物破溃排脓;化脓造成瘘管,用手挤压蹄冠部时也有黏稠脓液排出;脓汁呈黑褐色,为带有恶臭的分解物,破溃孔的周围有一些鲜嫩的肉芽组织结节增生。脓肿破溃后,跛行有所好转。 3细菌学检查 3.1染色镜检 在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无菌条件下用刀片刮取组织,分别触片、染色和镜检。用革兰染色发现多量呈革兰阴性菌体;用石碳酸复红一美蓝染色30 s,镜检发现许多着色不均、长丝状的细菌,菌体无荚膜。 3.2分离培养 取病料接种于厌气肉肝汤培养液中,37 ℃培养24 h后,发现培养液混浊,并有产气现象,气味稍臭。取上述培养液划种到鲜血琼脂平板上,37 ℃厌氧培养48 h,可见有似“煎鸡蛋”样凸起的、毛茸茸的菌落生长,菌落周围见明显的β溶血环。 3.3动物实验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