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南京青奥轴线地下工程监控量测技术研究和应用
浅议南京青奥轴线地下工程监控量测技术研究和应用 【摘要】南京青奥轴线地下交通系统及相关工程是2014年青奥会的主要配套工程之一,该工程结构复杂、工法多、规模大、地质条件差,对监控量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结合该工程的施工,探讨了监控量测技术在该工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不足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青奥轴线、地下工程、监控量测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作为2014年夏季青年奥运会的主要配套工程之一,南京青奥轴线地下工程结构复杂、工法多、规模大、地质条件差,对监控量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通过对基坑围护结构及基坑四周地层位移进行量测,及时地反映工程施工所造成的影响,以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确定和优化下一步的施工参数,作好信息化施工,对保证工程顺利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
1.工程概况
南京市梅子洲过江通道接线工程-青奥轴线地下交通系统及相关工程是2014年青奥会的主要配套工程之一,主要由梅子洲过江通道连接线、青奥轴线地下交通系统和青奥轴线广场地下空间三部分组成:梅子洲过江通道连接线起始于河西新城区江山大街与滨江大道的交叉口西侧,沿江山大街向东以明挖隧道的形式穿越燕山路、江东南路、庐山路,止于庐山路与黄山路之间,连接拟改建的南京绕城公路油坊桥互通,路线主线长1668m;滨江大道沿规划道路南北向布置,青奥中心北侧至青奥村南侧部分以明挖隧道的形式下穿青奥轴线广场,线路主线长1258m;梅子洲过江通道连接线上方、青奥广场下方设置地下一层大型地下空间,总开发面积21000m2。中铁十四局施工段按施工区域划分为B1区、B2-J1区、B3区。工程的核心控制性区域B2-J1区为地下立交段施工,由梅子洲主线隧道、滨江大道及互通匝道和地下空间叠落交错组成,为局部地下三层框架结构,主要采用明挖暗埋法施工,“坑中坑”设计为其主要特点,采用大放坡开挖的地下空间基坑内套直立开挖的隧道基坑的形式,基坑最大开挖深度达27m,最大开挖宽度(东西向)约258m,最大开挖长度(南北向)约320m。地面下8m为放坡+悬臂开挖区,合计开挖土方约34万方;放坡开挖8米深度后,再在坑底垂直开挖主隧道及四条匝道,合计开挖土方约20万方。
2、本工程主要特征
(1)本工程基坑大,施工区段存在多处大基坑中开挖小基坑的“坑中坑”特点。基坑监测工程量大且难度高;
(2)施工场地位于长江河谷漫滩地貌区,地下水位丰富,地质条件差,故要求监测精度高;
(3)本工程围护结构形式多样,故监测频率及检测项目繁多,监测工程量大。
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如何让监控测量正确的指导施工,是在建南京青奥轴线地下工程施工中最为重要的监测科研课题。
3、南京青奥轴线地下工程监控量测技术的应用的不足
南京青奥轴线地下工程应用的监控量测技术为大基坑监测施工技术,该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检测点监测不到位
本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层较软弱,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场地广泛存在粉细砂层,且局部基坑开挖边界距离周边已建建筑物、管线距离较近,容易发生围护结构坍塌,土体滑坡,支撑体系变形,周围建筑物沉陷、裂缝等情况。很多工程事故的产生都是在监测正常进行下发生的,监测点的数量有限,都分布于常见的重要位置,有时仅从监测数据上并不能预测到基坑的个别部位。经验表明,基坑工程每天进行巡视观察是不可或缺的,与其他监测技术同等重要。巡视内容包括支护桩墙、支撑梁、冠梁、腰梁结构及邻近地面、道路、建筑物的裂缝、沉陷发生和发展情况。通过现场安全巡视往往能更及时的发现事故的前兆,特别是对暴雨天气后基坑周围土体的一些细微变化,土体的局部的沉陷,地面与建筑的裂缝等的发现,及时指导现场施工。
(2)有关建设单位漠视施工监测
在实际工程中,有很多建设单位为了缩短成本和工期,漠视施工监测,其主要表现为:虽然形式上设置了施工监测这一环节,但实际操作中对该环节要求极低,以致施工监测环节如同虚设。甚至更为恶劣者,对施工监测这一环节根本不作要求。这样做的后果也显而易见,一旦发生事故,查明事故原因便变得很困难,事故也迟迟得不到解决,建设单位也因此得不偿失。
4、监控量测技术分析与改进
4.1监测方法
围护墙(坡)顶、地表、周边建筑物、管线、立柱沉降监测
(1)测点的埋设及布置
地表、坡顶沉降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地表沉降监测点宜按剖面垂直于基坑边布置,剖面间距宜为30~50m,每侧边剖面线至少1条,并宜设置在每侧边中部;
②地表沉降监测剖面线延伸长度宜大于3倍基坑开挖深度。每条剖面线上的监测点宜由内向外先密后疏布置,每剖面线上布置3~5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