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例黑热病并发走马疳、脾肿大患者护理
1例黑热病并发走马疳、脾肿大患者护理 摘要:报告1例黑热病并发走马疳、脾肿大患者的护理。该患者因无诱因发热、B超示脾肿大伴乏力不适2年余加重15d入院,经骨髓液涂片检查报告骨髓见利什曼原虫、利什曼抗体阳性确诊黑热病,并给予锑剂及支持对症治疗。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锑剂治疗1疗程后走马疳消退,发热控制,脾脏明显缩小,三系上升;2疗程后出现脾梗塞;2月后好转出院。在发热及脾肿大原因明确前监测生命体征、三系变化,加强饮食、口腔、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该患者病情好转并顺利出院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黑热病;走马疳;脾肿大;护理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平均3~6个月。杜氏利什曼原虫属人畜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地区不断出现新感染内脏利什曼病例,山东、河北、苏北、皖北及新疆南部还出现了皮肤型黑热病[1]。调查显示,最近6年,在西部六省(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呈散发态势,每年新发生的病例数在400例左右。其中新疆、甘肃四川三省新发病例占全国新发病例的90%以上。2013年8月我科收治1例黑热病的患者,该患者通过骨髓液涂片检查确诊为黑热病并给予锑剂治疗2个疗程。患者为江西首例确诊黑热病病例,病情复杂严重,诊疗护理难度较大,经过2个月的积极治疗护理,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4岁,农民,初中,因无诱因发热、B超示脾肿大伴乏力不适2年余加重15d入院。患者2年前无诱因下出现发热、乏力不适,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B超提示脾肿大。2年来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均未查明脾肿大原因,未行特殊治疗。入院前15d患者体温38~39℃,自觉乏力不适加重并伴有左上腹阵发性胀痛不适而入我院求治。追问患者病史得知患者2年前有甘肃省居住史。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腹式呼吸存在,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曲张,左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缘下未触及,脾脏肿大甲乙线长15cm,甲丙线长22cm,丁戊线长8cm,莫菲氏征阴性,腹部叩诊呈鼓音,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2~3次/min,未闻及异常血管杂音。入院后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 1.00×109/L,中性粒细胞(NEU) 35.24%,血小板计数(PLT)31.0×109/L,血红蛋白(Hb)51.0g/L,红细胞计数( RBC )1.36×1012/L;电解质示:钾K+ 3.08mmol/L;肝功能示:总胆红素(TBIL) 10.14umol/L,直接胆红素(DBIL) 3.36 umol/L ,白蛋白(ALB) 20.00g/L,球蛋白(GLO)95.00g/L,谷丙转氨酶(ALT) 7u/L,谷草转氨酶(AST) 23u/L;网织红细胞示:1.9;B超示:脾脏肿大;心电图示: T波改变;CT示: 巨脾,门静脉主干增粗,脾静脉曲张,胆囊结石可疑。综合以上检查,入院初步诊断为:巨脾症(血液系统疾病)。于入院后15d做骨穿,取0.5ml骨髓液做细菌涂片,检查结果示:黑热病或组织胞浆菌病;为明确诊断,于入院16d再次行骨穿,并将骨髓液涂片送至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查,结果示:骨髓见利什曼原虫,利什曼抗体阳性。于入院后21d患者口腔周边见走马疳。入院后给予升白细胞、护肝、纠正贫血、升血小板、预防出血及感染、2疗程锑剂等对症支持等治疗。通过积极保守治疗,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平稳,腹部稍膨隆,脾脏Ⅲ度肿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复查血常规示:WBC 4.82×109/L,NEU 72.74%,PLT 45×109/L,Hb 59.00g/L,RBC 1.92×1012/L;HCT20.00%。上腹部CT示:脾脏肿大伴脾梗塞,脾静脉曲张。结合患者病史,目前仍采取保守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注意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B超CT、骨髓穿刺;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如脾梗塞出现脾脓肿或坏死。
2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入院后要求患者适当卧床休息,给予吸氧,严密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尿量变化,注意患者有无皮肤出血点,如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特别注意三系减少及其严重程度的评估,如有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发热、黑便等,动态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建立安全可靠的血管通路,以免反复穿刺增加感染及出血的机会。同时按医嘱予以补液、输血、止血、升白细胞、升血小板、锑剂治疗等,观察用药后疗效及不良反应,监测血常规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