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玻璃瓶B.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手工玻璃瓶B

引题 1、如果让你跟大伙儿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你认为会是“人多力量大”呢,还是“三个和尚没水喝”? 2、大家一起作出的决策的结果真的科学吗?为什么? 3、你觉得学校应该加强竞争能力的培养,还是合作能力的培养? 第十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第二节 社会助长及社会惰化 第三节 群体极化 第四节 合作与竞争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与个人 三、群体的形成 四、群体结构及其功能 一、群体的概念 1、定义 群体(Group)也称团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指人们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群体。 2、特点 (1)共同目标 (2)有组织及架构 (3)感情依存,共同感 3、类型 (1)首属群体(家庭、邻里)与次属群体(学校、政府)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二、群体和个人 1、群体和个体 个体(individual)是相对于群体而言的,就是个人。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以独特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 个体与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 (2)个体通过群体联系宏观社会。 2、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个体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群体心理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头脑中并反映社会状况的共同的或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   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关系密切: (1)个体心理是群体心理的基础; (2)个体心理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感染和影响。如教师到不同情绪氛围的班级上课效果不同。 三、群体的形成 1、群体的形成过程 谢里夫“群体形成实验”(1961年): (1)聚合群体:邀请互不相识的12岁少年参加夏令营,把他们分成两个独立人群(互不知道另一群存在),然后分别做修理、做饭、球类、做绳梯等活动。 (2)形成群体:形成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领导、角色,相互起绰号。 (3)共同情感:两队相遇。球类比赛。“我们”“他们”概念。择友意愿测试,选择本队的比例为92.5%和93.6%。 (4)协同活动:安排两队人共同活动,先是玩“捡豆游戏”、用餐、看短片等,双方敌意未减轻;接着让其共同修营地储水池(共同目标和利益),冲突明显减缓。 2、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1)共同目的 当人们意识到凭一己之力不能完成完成一件事时,倾向于组成团体。 (2)隶属需要 寻找参照群体、获得认同和安全感。 (3)共同兴趣 群体活动的吸引力是影响群体形成的重要因素。 (4)压力情境 危险情境下(如灾祸发生),人们容易团结。 (5)群体的工具作用 人们参加群体有时候有功利的思考,比如“入党”。 四、群体结构及其功能   群体结构指群体界限、群体规模、群体内的沟通网络等。 1、群体界限   正式群体一般有明确的界限;   非正式群体在多数情况下也得到组织的确定,但有时仅依赖于其成员的心理认同。   一般认为,与外界的冲突是群体产生和维持其界限的最好方法。 2、群体规模 通常用大小来表示。群体规模的大小影响群体凝聚力: (1)规模大小影响成员的参与度; (2)规模扩大,一方面是成员的参与机会减少,另一方面会出现少数人一统天下的局面; (3)规模扩大超过一定限度,将影响群体功能的发挥; (4)规模扩大,成员间沟通的机会减少,成员亲密感下降。 3、沟通网络   沟通网络影响群体解决问题的效率,成员越集中的群体,解决简单问题越有效。 等级型网络 专制型网络 全通道式网络 环式 轮式 Y式 链式 第二节 社会助长及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 二、脑力激励法 三、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 四、社会惰化 一、什么是社会助长 1、社会助长的概念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指个体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反之,则称作社会干扰。(骑车实验:单独、有跑步伴随者和骑车赛的速度分别为24、31和32.5Miles/Hour)。 2、社会助长作用的实质   社会助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行为效率量的增加; (2)提高行为的质量。   社会助长与否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如任务过于困难会导致社会干扰,而不是助长。 二、脑力激荡法(奥斯本,1957)   又称“动脑会议”“头脑风暴法”“脑力激荡法”或“智力激励法”,是组织群体采用召开会议的方法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步骤 (1)确定议题:鼓励成员提出解决办法; (2)氛围:没种观点都受欢迎,不会被批评; (3)成员之间:不评价,但鼓励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4)记录:记录每一个成员的意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