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上课用)苏轼词二首.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课用)苏轼词二首

本文写作背景: 作品描写的重点不在快哉亭的本身,而在它周围的广阔景象。作者起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山色有无中”语出何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苏轼词中此语借自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欧词全文是:“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山色有无中”又是王维《汉江临泛》中的原句,全诗是:“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山色有无中”表现的是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情态。 显然,宋玉在此把风分为“雄风”、“雌风”是借以讽谏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 《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者认为,只有具备这种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他与张怀民同被贬官黄州,他们都能“不以贬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黄州快哉亭记》),何等旷达! 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 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定风波 鉴赏词作 点拨方法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知人论世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明确: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怀古》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增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又何羡乎?——《赤壁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6、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做到的? 明确: ⑴以小见大 ⑵一语双关 ⑶虚实结合 艺术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2、虚实结合,通过联想、对比、议论来写眼前景。 * * 苏轼词二首 文 艺 全 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诗词鉴赏角度: 一、知人论世,把握风格。 二、整体感知大义。 三。鉴赏语言。 四、鉴赏表达技巧。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苏轼则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