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丰盈饱满人性赞美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首丰盈饱满人性赞美诗

一首丰盈饱满人性赞美诗 《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千多年来,以其感人的艺术形象被广泛演绎、传诵,是因它寄托了无名氏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关怀和追求。笔者试图从无名氏作者的创作角度来对《木兰诗》中的人性美进行解读,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扬亲情,抑忠君 文学作品旨在写人抒情。而亲情则是人们与生俱来、发诸天性的心理本能,是人性中最深刻、最强烈的心灵体验,因而一直是文学艺术的重要“母题”。文学史上那些表现亲情的佳作,如颗颗璀璨的明珠,以其不灭的光辉闪烁在人们心灵的天空,照耀着读者人生的航程。唐人孟郊一曲《游子呤》,颂扬了母爱的共同心声,久历不衰;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背影》,以愧悔口吻表达感念慈父的赤子情怀。它们之所以有不朽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们抒写了人性中最普遍的、至真至纯的骨肉亲情,因而能唤起人们类似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发强烈的共鸣和回味。而传唱千年的《木兰诗》可算作是它们的典范之作。 木兰本是普通的民间年青女子,过着平凡的机织生活,是统治阶级的战争打破了她的平静的生活。可汗沙场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又无长男,她被迫无奈做出从军的选择。否则,年老体衰的父亲奔赴疆场的后果很可能会“尸丧峡谷口,白骨无人收”;否则,设法逃避那也是北魏兵役制所不允许的。不难看出,木兰的抉择是在替家父着想,为家庭分忧,是对亲情的虔诚。“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生活发生了巨变。耳边听到的不是爷娘唤女的温馨,而是滔天浊浪咆哮的惊骇。渡过黄河,挺进大漠,听到胡骑啾啾的鸣叫声,令她胆战心惊,这多么需要爷娘的安抚和鼓励啊!也许明天就有一场恶战。明代谭云春评曰:“尤妙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①“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无名氏作者创作的高明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有个性,更能展现了她心灵中的深刻的东西:为了亲情,我必须征战,必须摆脱柔弱、胆怯和孤独。此后,她逐渐成长为一名身经百战,战绩辉煌的英雄,这不禁让人肃然起敬,这无不折射出她对父母的儿女衷情。再写到木兰和家人团聚时的祥和喜庆场面、木兰恢复女儿身以及与伙伴之间风趣的对话,更加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手足情、战友情。她恢复女儿身,成为劳动妇女中的一员,丝毫不觉得自己是英雄。她的家人和伙伴也都没表现出英雄崇拜。相反,在他们眼中,木兰只不过是个“女郎”,是一个比战场上更美的木兰。无名氏作者这样处理,则显露出对木兰亲情的赞许,对统治者荼毒生灵的一种影射。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如果说“忠”是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那么“孝”它原本应属于民间。因为“孝”是构成家庭伦理的核心,但往往被统治者扭曲。封建统治阶级提倡“孝”的伦理,其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用“以孝治天下”为幌子来讨好民间,收买民心。从木兰走过的曲折生活道路可看出,客观上木兰对天子有“忠”,但她最后还是回到了父母身边,则表现出她对亲情的膜拜,对父母“孝”的彻底。无名氏作者强调、赞扬木兰的亲情,实在是它代表了民间的心声。 二、反战争,爱和平 作为一首叙事诗,《木兰诗》的叙述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从它叙述的详略中,我们可以破译出它潜在的话语。诗歌开头详细描写了木兰在织布机前的叹息。木兰为何叹息?是在思念某个人,还是在为自己的爱情、婚姻而苦恼?但两“问”一“思”一“忆”则显出她并非如此。她苦恼的是“军帖”“卷卷有爷名”。父亲年老体衰,怎能出征?况且“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王命难违,军令如山!怎么办?木兰于是叹声迭起,连织布也无法专心。最后木兰当机立断,决心代父出征。基于此,我们不难看出,木兰并非是一个天生就爱从军的女英雄,若不是家父年老体衰,家中又无成年男丁,她绝对不会亲赴战场,且在抉择前她苦恼甚至犹豫了很长时间,我们不能说她是自告奋勇、毫无顾虑的。正所谓清人杨文淳题“木兰祠”中“将军女儿身,戎装雄且武。不是爱从军,代父心良苦”。她是在无奈的情况下替父从军,否则她会按一个年青女子的正常生活轨迹运行:结婚——生子——家庭妇女。是战争打破了她正常的人生之路,把她强行卷入人肉搏杀的漩涡之中。我们不能认为她有为国、为君的思想和精神,且《木兰诗》中也没有点明这场战争的性质。这只能反映无名氏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反对战争,对战争破坏下层人民正常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第三段用了铺排的手法叙述了木兰准备出征至奔赴前线。对于木兰买战马及乘马用具,文中用了四句话来铺叙。有人认为,“出征前备置鞍马的铺排描写,便烘托出一种跃跃欲试的神情和忙忙碌碌的气氛”。②这种见解牵强附会:试想一个少女难道会热衷于厮杀,且开篇写木兰在纺线,而不是在舞刀弄枪;结尾也写了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所以,木兰应是一个传统型的年青女子。她沙场立功,完全有可能是靠智谋,即便靠武艺,但她不一定尚武、好战!因为文中没有任何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