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教育跨越发展模式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宁蒗教育跨越发展模式探究

宁蒗教育跨越发展模式探究   这是宁蒗教育史上几个经典的瞬间—— 1990年6月27日,云南省民族贫困山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经验现场会在宁蒗召开,会议提出宁蒗经验的精髓是:治穷必须治愚,开发经济必须同开发智力相结合,把提高文化技术素质摆在首位;1997年4月18日,《云南日报》刊发了《大力推广宁蒗经验》的社论;2008年9月10日,《云南日报》刊发了《宁蒗教育发展令人叹服》的长篇通讯;2009年,高考上线1959人,创历史新高。学校从2006年的380所合并到147所,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2011年10月,省政府督导评估组表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拥有两所省一级完中,这在云南是先例,真正体现了穷县办大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 就是这个两度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被称为“直过区”(由原始、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彝族自治县,为何教育发展令人叹服?探寻其中的奥秘,可得出一条清晰的路径—— 反思后的警醒: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 关于教育问题,原宁蒗老领导阿苏大岭退休后,曾撰文回忆:“看着自己的家乡解放多年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状况,我十分焦虑……1980年,我就任县长,当时,全县没有一个高中生上线,只有一些工农兵大学生,这对我刺激很大。难道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就必然落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制约宁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劳动者素质低下……要使小凉山人民脱贫致富,就要重视教育,狠抓教育……” 教育先行的理念,在以后的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中,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杨文彬任西布河乡教育干事期间,倡导“两功一法”,推行年级考试和教师评价制度,稳步提升了教学质量;任教育局长、代县长、县委书记和副专员期间,他还常去查看晚自习;子女考学时,他动员3个子女均报考了师范;1994年的一天,杨文彬收到一位叫马新明的彝族学生的来信。马从宁蒗民中毕业后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毕业时要交6000元的留京费。因家庭贫穷,不得不写信求助。他马上让办公室给他汇钱。现在,马新明已是拉萨市委副书记;2006年10月,杨文彬还把销售自己两本专著的收入15.84万元,捐献给教育局设立奖学金,这是宁蒗第一个个人出资设立的奖学金。 以后的历任书记、县长,对教育都是大开绿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正如罗学军后来所说:“我任县长期间,对教育上的事是有求必应,从来没有打过折扣。”《云南支部生活》2000年第09期刊发了采访县委书记李兴顺的通讯《用身心呵护教育》;《云南教育·视界》2004年第12期,刊发了县委书记吉宏·龙佳的论文《加快宁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探索》;《办公室业务》2011年第11期,发表了县委书记杨光银的文章《建设现代教育强县》。县长沙文明多次叮嘱:“小凉山要腾飞,首先要抓好教育。”今年9月,县教育局出版了52.3万字的《基石——宁蒗教育撷英》一书。 除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外,县里在动用真金白银上也毫不含糊。从1986年起,每年设立5万元用于教育重奖;2000年增为40万元,2007年增为70万元;2012年已达116万元。从2007年起,每年评选30名优秀高中教师,每人每月享受津贴800元,连续5年当选者,再一次性奖励1万元。去年,县里出台《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奖励方案》,宁蒗籍考生被北大、清华本部录取的,或获全省状元的,每生奖励10万元,科任教师每人奖励2万元……最大限度地激发内部活力。 2004年,县委、政府出台《实施扶学工程的通知》,规定处、科级和一般干部,每年分别捐款360元、240元和120元,加强控辍保学。目前,已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对口支援、勤工俭学”的救助体系。此外,高中择校费只收取省一级完中收费标准的58%,减轻农民负担。杨光银书记在教师节表示,县财政每年还将安排200多万元,用于教师福利补贴,切实做到全县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最好的待遇是教师…… 用木材换人才:开创东西部合作先河 1981年,宁蒗新建民族中学,由于教师奇缺,县里第一次组织人外出招聘,但没能吸引到人才。于是,出台了更优惠的政策:凡”文革”前毕业的本科生,5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进宁蒗后,工资提2级,每月补助30元,家属“农转非”,并安排1人就业;如原单位不放,就实行户口、工资、党团、档案关系“四不要”,重新办理。到1985年,已招来近50人。 但县里认为仅靠个体引进,形不成明显效应,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状况。1987年深秋,县委书记阿苏大岭、副县长杨文彬带人到省外找出路,与江苏省海安县达成协议:海安组建一个初级中学的领导和教学班子,成建制地到宁蒗办一所中学;宁蒗负责支教教师的配偶和子女“农转非”,发给补贴和安家费,每年无偿给海安木材150立方。1988年4月28日,两县正式签订了为期10年的合作协定,分两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