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玉器精粹.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玉器精粹

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玉器精粹   1991年冬季,安徽天长市东郊三角圩水利工地施工时发现一古墓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长文物管理所组织考古队对该墓群进行了清理发掘,共清理战国墓1座、汉代墓葬24座,出土珍贵文物数百件,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中仅“桓平”墓就出土玉器90件,现择其精要介绍如下。 龙形玉佩3件,根据形制、纹饰不同可分为三式: Ⅰ式(图1):2件,长14.1厘米,宽4.18厘米,厚0.77厘米。大小、形构、纹饰雷同。青玉质,局部有黄色沁。体扁平片状,整器雕琢成卷曲龙形,龙首回望,口微张,厚唇,头顶部向后伸展一短角,角末端上翘。躯体向上弯曲隆起,腹部饰有三组卷曲羽翅,背部出脊,脊顶面较平,脊下一穿孔用于佩系。龙体两面满饰浅浮雕谷纹、勾连谷纹,一面粘有朱砂,有凸起的边廓。从器形、纹饰组图风格看应属战国器。 Ⅱ式(图2):长6.9厘米,高3.84厘米,厚0.24厘米。白玉质,头部有浅褐色土沁。体扁平,通体透雕成紧凑的龙形,龙首后仰,张口,上吻前突而末端膨大,下吻末端略向内卷,眼部有一圆穿,头顶向后一角微上翘,龙首、身、尾卷曲呈流畅严谨的“S”形,颈及尖尾伏贴于躯体上下部,躯体多处有短小变形羽翅,体表两面单阴线雕琢疏朗卷云纹、短平行线纹。整器构图奇巧、雕琢精细、动感十足。 Ⅲ式(图3):最大径5.53厘米,孔径3.5厘米,厚0.4厘米。白玉质,局部有黄褐色沁斑。整器雕琢成首尾连接的环状,龙嘴夸张性大张,露出前后两颗尖细獠牙咬嵌入尾部,上吻硕大,前端尖细卷曲,下吻窄小而向外翻卷,水滴形眼,头顶部向上呈三角状凸起,短角后扬上翘,至末端渐窄细,角前方雕琢粗长而向后飘卷,末端分岔的鬃毛,龙首部五官轮廓、面颊须毛以简练细阴线勾勒,龙体由前端至尾部呈圆弧形内收卷曲,两面饰以少量的细阴线卷云纹,末端尖细。 见于著录的传世器与出土物标本中,汉代龙形佩数量甚丰,三角圩汉墓出土的上述Ⅱ式、Ⅲ式器,纹饰、形构风格独特,尤其Ⅲ式龙形佩,造型简洁生动,线条疏朗流畅,精致奇巧,是汉代玉龙佩中一件难得的经典之作。 玉璜(珩)6件,形制、纹饰均不相同,可分六式。 Ⅰ式(图4):长6.49厘米,宽1.83厘米,厚0.4厘米。青白玉,局部有黄白色沁,体扁平片状,短弧形,整器正面雕琢成双首合体龙形,中间雕琢纵向凹槽将璜体平均分作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两端龙首张口露齿,嘴部有圆穿,上、下吻宽大、前端平齐,小圆眼,体表浅浮雕简化龙纹、阴线刻束丝纹、卷云纹,上、下外缘出脊形成扉棱。素背。此器的双首合体龙形、体表浅浮雕简化龙形纹、主纹区内填饰束丝纹及中部上下垂直雕琢一宽深凹槽等特征,均具有春秋中晚期楚器的典型风格,应属汉墓中陪葬的前代遗物,战国时期此类“两段式”龙形璜仍然十分流行,仍是楚地玉璜的主流器型。 Ⅱ式(图5):长8.4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白玉,局部褐色沁,体扁平短弧形。双面雕,两面纹饰相同,两端细阴线雕琢出龙首纹,龙首上吻略上翘,龙口有圆穿,椭圆眼两侧出梢,角向后附于背缘部,角下方以细阴线刻划出一束末端尖细的弧形绺毛。躯体填饰不规则几何形细阴线网纹、卷云纹等,线条生动流畅,但雕琢不甚精细,显微观察有“崩缺”、“跳刀”痕。弧背正中近缘部有一小圆穿。从纹饰雕琢风格特征看属战国器。战国常见阴线刻组图的双首合体龙形璜,但与此器纹饰雷同者不多。 Ⅲ式:长6.6厘米,宽2.4厘米,厚0.3厘米。白玉质,局部黄褐色沁,体扁平短弧状,双首合体龙形。器表双面雕,两面纹饰风格特征不同:正面(图6上)以细浅双阴线雕琢简化龙首纹,上部龙首五官形构较完整,叠压在下部龙首纹上,整图纹饰繁密,口部反向斜刀雕琢呈“S”形,具有春秋晚期器的特征;背面则以粗阴线深浮雕繁密蟠螭纹(图6下)。两端龙首及龙口部穿孔大小不等,弧背近缘部有一小孔径圆穿。从玉璜双面雕琢纹饰的风格特征看,此器应是利用早期玉璜二次改刻加工而成。汉代玉作中,利用前代遗物作二次加工处理的“改刻器”较多,本式璜是研究汉玉改刻工艺的重要实物材料。 Ⅳ式(图7):长9.6厘米,宽2.1厘米,厚0.36厘米。白玉质,局部褐色沁。体扁平弧状,双首合体龙形,一端较宽,龙首上吻硕大,前端尖细略上翘,下吻窄小而末端尖细,微张口,阴线刻椭圆眼出梢,下颌各有一穿。龙身密布规则的细阴刻线几何菱形纹,背部两脊突出,有两穿。两面纹饰相同。战国至西汉时期,器表雕琢线刻纹的双首合体龙形璜较多,与本式璜形构、纹饰雷同者罕见。 Ⅴ式(图8):长18.1厘米,宽3.5厘米,厚0.5厘米。青玉质,局部有褐色沁,体扁平弧状,器表满饰规整的浅浮雕谷纹,有边阑,缘部外出扉棱。弧背正中近缘部有一圆穿,通体抛光精细,体中部有一处残裂痕。缘部雕琢规整扉棱的谷纹玉璜在战国、西汉早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