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探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探究进展

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探究进展   摘要: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黄萎病是棉花生长过程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国内外研究者运用各种育种手段培育出抗病品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无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高抗黄萎病陆地棉品种。分析了抗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综述了棉花抗黄萎病在转基因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棉花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黄萎病最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 中图分类号:S562;S43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673-03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广大棉农每年带来400亿~600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为城镇提供近3 000万个就业岗位。棉花生产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地位举足轻重。在阻碍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棉花黄萎病的危害是其主要因素之一。 1 棉花黄萎病的危害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毁灭性病害,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 Kleb),自从传入我国以来,危害逐年蔓延和加重。1993年黄萎病暴发成灾,全国棉花发病面积270万hm2,遍及各主要产棉区[1,2];2003年棉花黄萎病流行面积达320万hm2,造成2.3亿kg的皮棉产量损失[3]。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研究,7月下旬前发病平均减产高达66.9%,7月下旬后发病平均减产仍达20.3%。早期遭受落叶型和急性萎焉型黄萎病危害时,容易造成棉株死亡导致绝收。 2 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 棉花黄萎病属土传维管束病害,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并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防治困难。在综合防治措施中,化学防治很难奏效并易造成环境污染;生物防治技术虽然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因生防因子专化性太强而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重病田,不得不轮作倒茬,但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惟一经济、有效、环保的防治措施是使用抗病棉花新品种。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棉花生产用种的品种改良得到长足发展,但从现有育成品种来看,仍不能满足棉花生产的现实需求,兼备丰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棉花新品种极少,尤其是没有兼抗棉花黄萎病的新品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陆地棉遗传基础狭窄,种内缺乏优良的抗病资源。马存等[4]曾对中国现存的近5 000份棉花品种资源进行抗黄萎鉴定,高抗黄萎病的材料均为海岛棉或野生棉,1 512份陆地棉资源中,没有发现免疫或高抗黄萎病的材料,抗黄萎病的也仅占0.8%。利用常规技术对陆地棉进行抗病性遗传改良时,存在周期长、效率低、性状间负向连锁累赘难以克服等困难。所以仅仅依靠传统育种技术实现抗黄萎病等多个育种目标聚合的难度较大。随着植物抗病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各种抗病基因或诱发抗病基因以增强植物抗病性,在各种作物分子改良中得到广泛应用,抗病分子育种的条件已趋于成熟,为寻找棉花抗病基因、创制新的抗源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利用基因工程和遗传转化技术针对棉花抗黄萎病正在进行的研究方向有:①棉花抗黄萎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如Ve1基因首先从欧薄荷中克隆得到[5],随后在番茄[6]、陆地棉[7]中都进行了功能验证,证明其对棉花黄萎病具有显著抗性;最近在拟南芥中克隆得到的AHL19基因与棉花黄萎病的抗性存在很大关联性[8]。②棉花分解脱氧半棉酚(Desoxyl hemigossypol,dHG)酶基因的克隆。棉花体内酚类物质主要可分为棉酚(Gossypol,G)、半棉酚(Hemigossypol,HG)、脱氧半棉酚(Desoxyl hemigossypol,dHG)等,已经证实其中HG和dHG的含量受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侵染诱导,并且对黄萎病菌有一定的毒性[9]。许多科学家希望能克隆此基因,然后利用反义基因技术,抑制该酶的含量,从而达到培育抗黄萎病棉花品种的目的。③分离黄萎病病原菌的毒素,克隆该毒素基因,进一步分离棉花中的解毒酶。研究证明黄萎病菌致萎毒素主要是酸性糖蛋白,这种糖蛋白毒素破坏了棉株的组织结构,引起萎蔫甚至死亡[10]。④分离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at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利用诱导性抗性培育抗病品种。植物在病原菌“激发子”(Elicitor)的诱导下产生过敏性反应(HR),一系列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也随之变化,使得这种抗性水平逐渐扩展到整株,形成对病原菌侵染的广谱抗性[11]。 目前应用的基因主要有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植物防卫素、硫素及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