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罗随祖-从三百石印看齐白石篆刻
罗随祖:从三百石印看齐白石篆刻 编者按:3月23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41讲邀请罗随祖先生主讲齐白石的篆刻艺术。罗随祖先生字慕鸿,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和西泠印社社员,主要从事金石考古及博物馆文物方面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玺印概述》《齐白石篆刻概述》《试论米芾的书画用印》等40余种学术论著。
2012年5月起,北京画院以建院五十五周年、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京派绘画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画研究中心成立为契机,推出名为“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金石心迹”的展览,展出齐白石的三百方石印。这“三百石印”是白石先生家属于1956年慨然捐献给国家的,使我们今天得以全面地欣赏到这批印章。
这批印章大部为自用印,充分反映了齐白石篆刻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印风的形成过程。其特殊性、珍贵性与自成系统,为我们研究齐白石篆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材料。
中国篆刻传承有自,源远流长,有着三千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玺印已经十分成熟。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的八百年间,形成了被后代篆刻家尊奉为“宗法”的玺印高峰。隋唐以降,印章形式力求突破。宋元代递,帝王、文士主动参与印章的创作,如宋徽宗的内府印、米芾印,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蔡京别铸公相之印”,反映出当时的士族官吏已不再满足于别人为他们制印,而是亲自参与到印文的创作中去,所以篆刻在此时已经萌芽了。篆刻由萌芽逐渐演化为一门文人艺术。明清时期,印人林立,流派迭出,各胜坛场,成为独有的艺术门类。
齐印分期和三百石印的特点
白石先生生于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逝于1957年9月16日,在世94个春秋。他的篆刻艺术经历从1896年(光绪二十七年)从黎松安、鲸安始学篆刻起,至1949年为毛泽东、王朝闻、吴作人、李可染刻印止,时间跨越54年。在这五十余年期间,以1919年定居北京为界限,在地域上可分为湖南与北京两地两期。时间上后者略长,前者是其“积淀、摸索”时期,后者是其“创造、产出”时期。白石晚年由于目力日衰,篆刻数量骤减,面貌也大不如前。其实从1944年84岁(81周岁,自报虚龄)为朱屺瞻拓成《梅花草堂白石印存》以后,就多以写篆书代之刻印了。
齐白石篆刻作品可以分为四期:
1894-1904年,胎息黎氏,艰辛摸索,印见丁黄始入门。32岁至约42岁,启蒙于黎松庵,仿摹丁敬、黄易的浙派,由此进入篆刻艺术的世界。从40岁第一次出门远游,赴陕识樊增祥,为齐书“刻印润例”;42岁南昌之行,二出二归,渐开眼界。
1905-1918年,见贤思齐,私淑赵之谦亦步亦趋,入京识陈遏知音。43岁至56岁前后,弃丁黄而摹赵之谦,见(《二金蝶堂印谱》,心追神往,亦步亦趋,“夜长镌印忘迟睡”。为避乡乱初到北京,不久识陈师曾,相见恨晚。
1919-1951年,不拘前人绳墨,广取博采,胆敢独造,衰年变法。57岁至69岁前后,定居北京,听取陈师曾的建议,汲取《汉三公山碑》、《吴天发神谶碑》篆法,以单刀冲刻,努力摆脱摹仿,随着“衰年变法”开创自己篆刻的面貌。
1932-约1946年,努力突破,融贯前贤,藏巧于拙,终而自成流派。70岁以后,更将秦汉权量铭文融入篆刻之中,在形式上大胆突破,以直肆雄健的风格自立成家,实现自己“胆敢独造”之理想。72岁刻满三百石印,73岁自刻“悔乌堂”,84岁为朱屺瞻刻满60岁,86岁为蒋介石刻印。
齐白石自称“三百石印富翁”,不是说只有三百石印或只有三百方自用印,而是一个约数,而且,有随刻随失的情况。如其在1934年冬(72岁)所作《三百石印斋记事》一文中说:“余三十岁后,以三百石印名其斋,盖言印石之数。所刻者仅名字印数方,适书画之用而已。……丁戌连年已化秦灰矣。后避乱居京华,得石又能满三百之数。……余一时兴至,不一年,将所有之石刻完,实三百之数过矣。……愿子孙不得以一石与人也。”这三百石印由早至晚,具有重要的系统性。
三百石印的用途,就是“适书画之用而已”,当然就是自用印了。齐白石勤奋、长寿,存世作品数量大。书画作品上一定要钤盖印章,这三百石印必定在他的书画上有所使用,或经常使用,其珍贵性就不言而喻了。白石篆刻一般自用印是不署款的,为他人所刻的印也有的无款。他人持润嘱刻,当然有些是说明要署款,甚至不能满足仅署名而已。在白石篆刻中有边款的,一般署“白石”,而对于尊崇者则按惯例,庄重地署上“齐璜”款(早期刻印属“齐璜”与此不同)。例如,为谭泽闽、王闿运、夏寿田、曾志熙,以及被白石念念不忘的“恩公”陈师曾等人刻的印,一般都署“齐璜刊”或“白石齐璜”,个别也有署“老萍”的;为曹锟、彭榘所刻的印则署“齐白石”。
齐白石早期初学刻印,曾使用其家乡南山的“楚石”,这当然是不入流的石材,只是为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