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当代诗歌回归诗歌本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当代诗歌回归诗歌本体

让当代诗歌回归诗歌本体   内容摘要:诗之所以为诗,区别于散文的最大特点便是押韵,有音乐美。这也是一首优秀诗歌能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五四时期的新诗倡导者们恰恰忽视韵律,视格律为枷锁镣铐,致使新诗如脱缰的野马,有无限的自由。这使得当代诗歌越来越“曲高和寡”,失去了民众,失去了读者。所以当代诗歌如果能走出文体观念的禁锢,借词坛之清流,拓展新的创作道路,回归诗歌本体的价值规律。 关键词:现代诗 音乐美 当代词坛 借鉴 我国的诗歌在长期的发展中,在艺术形式上形成了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独特规范。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古诗、乐府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尽管具体的形式各有不同,但是却有着共同的艺术规范,那就是语言精练而有韵律,不管什么样的形式都注重押韵,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于吟唱记诵。 但是五四时期的新诗倡导者们恰恰忽视韵律,视格律为枷锁镣铐,致使新诗如脱缰的野马,有无限的自由。只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看出了弊端,提出建立现代格律,但是收效甚微。后来我们的新诗日益疏离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当代诗歌陷入了日益失去读者的尴尬境地。 季羡林先生于2002年10月为“百年大学精选读本”诗歌卷写的序言中说了一段十分符合当下读者心声的话:“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旧诗能背上一两百篇,我虽然不会摇头晃脑而曼声吟咏之,读来也觉神清气爽,心潮震荡。但是新诗我一首都没背过,而且越来越乏味,到了今天,看到诗歌我就望望然而去之。” 这段评论可谓一针见血,但是此评也有偏颇之处,我们的新诗中还是不乏适于吟咏的优秀之作。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等,它们不仅得到了专业学者的认可,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民间广为流传。有谁不知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它们的音乐美。还比如一提到《雨巷》,诸如“雨巷、丁香、悠长、姑娘”一连串的词,不由自主的就滚到了嘴边,想记不住都不行。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既采用了现代汉语的自由形式又吸收了古典诗歌的韵致,符合我们中国读者的接收习惯,并与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相契合。 但是这两点却被大多数的当代诗歌所抛弃,使之越来越“曲高和寡”,失去了民众,失去了读者。当代有许多诗人,不是去空洞的高唱政治赞歌,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知道宣泄个人艰涩的情感,甚至于把读者树立成自己的对立面,越是让人读不懂的越是“好诗”,越能显示自己的“高明”。其实这种例子在历史也是屡见不鲜的,中国古代有些文人喜欢掉书袋子,寻章摘句,用僻典,压险韵,自以为学富五车,其实到头来还不是被历史所遗忘。反而是像李白《静夜思》这样返璞归真的篇章,千年以后的今天仍是传唱不衰。当代诗歌正是在这种理论下走入了歧途,殊不知一种文学样式,如果丧失了它的接收群体,那么它除了走向沉寂以外,还有别的出路吗? 北大副教授臧棣先生在《当代诗歌关键词》一文中这样解释当代诗歌被排挤的命运的:“诗歌受到社会的排挤和疏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人类历史上,处理中国古典诗歌以外,诗歌差不多都处于被放逐的状态,对诗歌的敌意是非常普遍的。目前诗歌所受到的漠视和疏远表面上是一种边缘化的结果,其实往深里说,都和已蜕变成一种文化潜意识的对诗歌的敌意有关”。 对此观点,笔者认为有待商榷。民众为什么会对诗歌产生所谓的“敌意”?而且真的已蜕变成文化潜意识了吗?那为什么古典诗歌仍然大有市场?恐怕这种“敌意”应该只对新诗而言的吧!松散、臃肿、冗长、空泛、无耐读、耐悟、耐咀嚼的灵句,是新诗的通病。写诗不是只让自己看懂,一首优秀的诗歌即一首可以流传千古的诗歌,应该是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布衣老百姓都能够接受的,即所谓雅俗共赏。纵览诗经中“关关雎鸠”到唐诗中“床前明月光”,到新诗中的“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来”,优秀的作品哪一首不是妇孺皆知,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在广泛的传播中找到了自己永恒的生命力,而不是束之高阁,孤芳自赏。 艾青说:“把诗写得容易使人家看懂,是诗人的义务”,公刘说:“把诗写得什么人都看得懂是可悲,把诗写得什么人都看不懂更是可悲。”笔者认为这可悲的不是别人,而是作者自己! 今天的中国诗人写诗主要是给今天的中国人看的,所以不能不考虑到受传统文化思想浸染的人们的接受心理。言浅而意深,言少而意丰,言近而意远,才是中国作风。那些玩诗的人,搞的是文字游戏,脱离了读者,脱离了生活,脱离了诗道,靠胡编鬼话欺世盗名,虽然头上罩着“先锋”“前卫”的光环,最后也必将以失败告终。 那么中国当代诗歌的出路在哪里呢?从文学自身的规律来看,文学起源于民间文人诗和民歌在历史始终是两条并行不悖的轨迹,而且由于“文学来源于生活”这条真理的存在,每当正统的雅文学脱离生活走向空泛浮华的绝境时,此时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