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发展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发展——以福州三坊七巷保护规划为例 经管院旅游管理专业 蔡小飞 三坊七巷概况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位于福州市市中心南后街两旁,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文化资源 三坊七巷历史悠久 起源:据史料记载,三坊七巷最早源于西晋,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形成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 形成:福州唐末闽王王审知嫌城子小,在子城外更筑罗城,并用钱纹砖砌成城墙,三坊七巷也就在当时形成; 发展:“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在这里重建家园,成为当时福州城内士大夫、富绅之家的聚居地,到宋朝时三坊七巷雏形已基本形成 鼎盛:明清两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三坊七巷文化资源 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 目前三坊七巷仍基本保留了较为完整街区的 “街—坊—巷—弄”格局及为数众多的明清古建筑,这在中国大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因而被誉为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 平面布局:鱼骨状的街巷,街巷空间尺度小而丰富。 建筑细部:坊口有高大的券门,坊门立有石碑,上刻有坊规;在巷头、巷尾立有土地菩萨壁龛;保持着完整的历史风貌的古树、古井。 三坊七巷文化资源 历史名人 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化巨人聚居于此,形成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 晚清著名的禁烟大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现代思想与学术开山之祖——严复; “五四”作家谢冰心、庐隐、郁达夫等; 福州船政和船政学堂创办者——沈葆桢; 硕学大儒、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 …… 三坊七巷文化资源 近代福州文化的发源地 灯市——南后街曾经是繁华的灯市,每到元宵,总有大量花灯出售,晚上人们提着花灯上街,热闹非凡; 书市——南后街众多书屋,文人雅士争相淘书; 闽剧——衣锦坊的水榭戏台可以上演福州特有的地方剧种闽剧; 塔市、花市…… 关键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化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思路——自1960年以来,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在世界各国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1964年5月的《威尼斯宪章》 1976年的《内罗毕建议》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华盛顿宪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历程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 名城,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历史街区的概念,但 人们已注意到了文物建筑以外地区的保护问题。 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针 对名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面对全国范围内旧城 改造的新高潮,“历史街区”的概念正式被提出。 1996年的“黄山会议”再一次指出,“历史街区保 护已经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 1997年8月,建设部转发了《黄山市屯溪老街的保护管理 办法》,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和方法在行政法规层面进 行了确认,也为各地制定历史街区管理办法提供了范本。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国外: 1980年,美国采取设立“国家遗产区”的保护模式,保护那些有历史意义、仍有人居住的地区,保持并延续当地的文化传统。 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类型上,增加了“文化景观”这一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国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类:“传统的文化表现方式”和“文化空间”,包括六大方面的内容,即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三坊七巷曲折的保护历程 1992年,三坊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