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北大未名bbs.doc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北大未名bbs

紙質文物的修復與保護 第一章 紙質文物的演變過程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的國家,她為人類社會的文明和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其光輝的一頁。紙是紙質文物主要構成材料,紙質文物是由紙、書寫的墨跡、印刷的油墨、繪畫的顏料以及粘合劑等材料所構成。 目前發現的早期紙質文物,如漢時期的古紙、魏晉之間的紙中文書、敦煌手卷等,其中《戰國策》殘片(約當西元265-270年)為存世最古之古書抄本,《太上玄元道德經》為存世最古之經紙,為麻類製成,偶有間雜動物毛及棉纖維者。西晉時張華《博物志》成,武帝賜側理紙萬番,則為抄紙使用滑液之始,張華亦用桑枝皮造紙。相傳葛洪因煉丹所需製作黃麻紙。王羲之書「蘭亭集序」用蠶繭紙鼠鬚筆,「快雪時晴帖」現藏故宮博物院,為麻製紙,右軍傳云:「窮萬穀之皮斂無半分之骨」,此知右軍已用楮皮製紙。而敦煌藏手卷等紙寫文件約一萬件,亦多用麻或楮製。唐代開元時期的藏書共125,960卷,皆為益州麻紙。後漢摺本印刷佛經為存世最古之摺本印刷物,中國書籍約於此時,改卷子為摺子本,而至北宋始用單面印刷摺背線裝書。蘇東坡嘗謂:「今人以竹為紙,亦古所無」,至元明時代更有採稻草製紙者。 兩岸博物院所典藏中國歷代書畫作品,不但為一藝術欣賞的對象,更為一寶貴的史料,時代包涵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長達千餘年之久,其主要材質不外絹、紙、墨及繪畫顏料,初期多繪於絹上,畫絹於畫史上記載:「唐人五代絹素粗厚,宋絹輕細」,後因造紙技術的改良普及,至宋以後,畫家漸多用紙。為了便於收藏展示,往往選擇搭配畫心(書畫作品主體之絹紙心)且質佳的宣、棉紙加以托裱,除加固畫心外,多裝裱成卷、軸、冊或框式,以利張掛展示或收藏保護。 唐太宗用麻紙寫敕,黃紙寫詔;高宗以白紙多蛀,頒下「詔制敕並用黃麻紙」;後曾因圖書損壞嚴重,召藝工及天下畫工入京修內府圖書。南宋孝宗時,《左傳》《國語》等書多蛀傷,奉敕用棗木椒紙各造十部,至清約六百年,無一遭受蟲蛀,可見歷代對紙質文物的保存維護工作深為重視。 紙質文物的演變過程,則與主要構成材料紙的發明及造紙術的改良製作的進程有著直接關係,試略加分述之。 第一節 紙的發明 紙發明於何時?是誰發明的?長期以來在學術界爭論不休,一般都認為,紙是東漢時的宦官蔡倫發明的,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發展,出土的紙文物為我們回答紙的起源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標本。1933年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在新疆羅布卓爾漢代烽燧亭遺址中發現麻製紙張。1957年5月8日,在陝西西安灞橋附近又出土了西漢時期的麻紙(亦有一些造紙及學術界人士認為,是否為麻絮而非紙),1978年在陜西扶風則發現漢宣帝時麻紙。以及在甘肅武威、內蒙等地出土的古紙殘片。這些實物的發現,證明早在蔡倫以前,我國人民已發明用植物纖維造紙了。 到了東漢(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實踐的基礎上總結了民間造紙的經驗,採用官府提供的設備加以改良、提高和推廣,使造紙術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從此,我國造紙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第二節 中國造紙術的進程 一、中國造紙術的起始及發展階段 蔡倫之後,左伯在總結蔡倫造紙術的基礎上,在造紙原料、工藝上又作了進一步改正。如果說,西漢是中國造紙術的起始階段,那麼魏晉南北朝則進入發展階段。這時期的造紙術與漢代相比,不僅在產量、質量等方面有所提高,而且造紙原料擴大,設備更新,出現了新的工藝技術,並且用黃孽汁浸染紙張,以防蟲蛀等措施,是我國人民染潢技術的首創。 二、中國造紙術的興盛時期 隋唐五代是中國造紙術的興盛時期,其造紙原料比魏晉南北朝又進一步擴大,成本降低,紙製品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同時,在改善紙漿性能,改革造紙設備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進步和提高。隨著對外文化交流,造紙術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傳播到日本、阿拉伯和印度、尼泊爾等東南亞、東亞和西亞各國。 三、中國造紙術的成熟階段 宋元時期稱為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成熟階段,造紙原料從原來的樹皮、麻、破布和舊魚網,又增加了竹子、稻草、麥桿等。由於造紙原料的擴大,造紙技術革新,造紙設備改進,這一時期造出來的紙,比前代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各種紙,如竹紙和麥、稻桿紙,這標誌著造紙史上的新紀元。紙在繪畫、印刷、貨幣等方面廣為應用,同時紙製品還運用於製作衣服、帳、被和枕頭等,成為縑帛、紡織品的部分代替物。 四、中國造紙術的集大成時期 明清時期的造紙術可以說是集大成的階段,不但造紙的原料、技術、設備和加工方面大為改進,就是紙的產量、質量、用途、產地均比前代更為增長。甚至還出現了專門記載造紙和加工技術的著作,為前代所少見。 五、中國近代工業造紙的發軔 隨著紙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原來傳統,手工造紙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日常生活的要求。在工業革命浪潮影響下,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於香港設大成造紙廠,李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