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高密度燃料JP-10自氧化结焦的实验研究.docx

毕业论文(设计)高密度燃料JP-10自氧化结焦的实验研究.docx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高密度燃料JP-10自氧化结焦的实验研究摘要 本文采用流动法研究了JP-10在316L不锈钢管壁面上的自氧化结焦,管壁温度为260℃~350℃,压力为3.84MPa,实验时间为24小时,流速为0.5ml/min。利用碳烧法测量JP-10的结焦量,其结焦量在7.52~10.67μg/cm2之间。随管壁温度的增加,JP-10的平均氧化结焦量和最大结焦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利用程序升温曲线(TPO)和场发射扫面电子显微镜(FESEM)对JP-10结焦物的性质和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JP-10的结焦物主要是无定形碳。关键词结焦;温度;JP-10;无定形碳0前言吸热型碳氢燃料流经燃料系统时,会吸收飞行器部件的热量并与溶解氧反应形成不溶物,这些不溶物沉积在燃料系统中,会导致换热器效率降低、发动机部件堵塞等问题,给飞行器的正常运行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结焦问题是燃料研究的关键问题。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结焦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产生,即低温自氧化(氧化稳定性)和高温裂解(热氧化稳定性)。自氧化发生在燃料的储存及与燃料管路高温接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燃料其发生温度不尽相同,在自氧化过程中,会产生氢过氧化物和其他一些氧化产物。高温裂解发生在更高温度下,其结焦物的产生一般通过催化裂解和非催化聚合反应形成。燃料的自氧化和高温裂解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氢过氧化物和其它一些氧化产物会影响燃料高温裂解过程中结焦物的形成。对于燃料的高温裂解,国际上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机理、影响因素、产物及结焦过程等[1-10]。在自氧化阶段,燃料的结焦受燃料组份、金属表面性质、溶解氧浓度,燃料温度等的影响。温度是影响燃料退化的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最重要的参数,其对燃料氧化结焦的影响是复杂的[11]。Hazlett等[12]根据燃料发生化学反应的温度,将燃料的退化划分为三个阶段,温度<260℃时为自氧化阶段,温度>480℃时为裂解阶段,处于这两个阶段之间的为中间阶段。Chin和Lefebvre[13]的研究表明管壁温度和燃料温度增加时燃料结焦速率增加。Tevelde和Glickstein[14]对JP-5及其混合燃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种燃料的结焦速率均对管壁温度敏感。Chin等[15]发现燃料温度和管壁温度对燃料的结焦都有重要的影响,燃料温度的影响大于管壁温度的影响,但对于短停留时间管壁温度影响大于燃料温度。Balster and Jones[16]对十种航空涡轮燃料在145℃~225℃内的自氧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化速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对热稳定性差的燃料结焦速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Zabarnick等[17]认为这种反向关系与燃料中不同的含氧量有关。JP-10,即挂式四氢双环戊二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单组份高密度燃料,其具有优良的体积性质、热稳定性和相容性,除作为燃料单独使用外,还被作为燃料添加剂使用。尽管国内外学者对JP-10的裂解结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JP-10氧化结焦的研究却很少。研究JP-10氧化结焦对于理解和完善JP-10的结焦机理及促进JP-10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考察JP-10在自氧化阶段及中间阶段的氧化结焦,对结焦分布规律及管壁温度对JP-10氧化结焦的影响进行分析。1实验部分1.1 实验装置及程序实验系统图如图1所示。实验段为外径1/8英寸,壁厚0.5mm,长50cm的316L不锈钢管,其由铜加热器紧紧包裹,利用均匀分布在铜加热器两端的加热棒对其加热。实验段的管壁温度由插在铜加热器中的两根铂电阻传感器控制,在实验段壁面上每隔5cm焊接一根K型热电偶,测量实验段的表面温度,燃料进出口温度由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测量,在本实验中管壁温度的均匀性可以控制在2℃以内。每次实验前,实验管用超声波清洗20分钟,并分别用正己烷和酒精对管路进行清洗,然后用氮气对系统吹扫20分钟以排除管路中的氧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系统压力稳定在3.84MPa时,加热并开始计时。实验段的管壁温度为260℃、300℃、350℃,流速为0.5ml/min,实验时间为24h。在本实验中,未对燃料进行预热以模拟燃料运行的实际工况。在三种管壁温度下,实验管的管壁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燃料的进口温度分别为151±2oC, 173±5oC, 210±10oC,燃料的出口温度分别为247±2oC, 284±2oC, 331±2oC。燃料进口温度的巨大波动是由燃料进口温度场未充分发展导致的,由于温度梯度的存在,当温度计离管壁近时,测量的进口温度较高,反之则较低。实验结束后,实验管被移除并切成近5cm的小段,用正己烷和酒精清洗,并用真空干燥箱中在80℃下干燥2小时,其中管段40-45cm用于做电镜分析,其他管段进行表面碳含量分析。1.2 实验材料 JP-10购自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