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1﹒绪论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 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 《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 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 《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 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 《素问·热论》的基础 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 《内 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 “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 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方法。 李东垣: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 朱丹溪:倡 “相火论”,谓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滋阴派; 5.明代吴又可的 《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原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 气所成”,对温病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清 ·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 创三焦辨证。 6.清 ·王清任,著 《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体现于 “阴平阳秘 “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等理论。在 治疗上如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 左治右”;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春 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又如 “春善病鼻 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2.辨证论治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辩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 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辩证 2012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 1- 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 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 治疗。 2.精气、阴阳五行 一、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 的本原。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 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 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二、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 一的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 阳之道路

文档评论(0)

mmc5668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